艺术课笔记No.2《视觉文化发展与现状》-1
导师:Paul Gladston 保罗·葛思谛
英国 United Kingdom诺丁汉大学 文化、电影与媒体系,视觉文化与批评理论教授
第一课 什么是视觉文化
△ 文化:个人和集体的身份认同,潜意识中所相信的事
△ 视觉文化:涉及视觉再现和感知方面的文化
△ 视觉性: 通过论述、实践和技术产生的视觉体验介质,是更广泛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 Never entirely neutral / 全球化改变了整个用视觉来呈现事物的方式
△ 视觉转向:一种重要的、自20世纪以来的、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视觉体验强化。
- 社会构造的方式、文化发展的方式以及文化认同变化和转变的方式,通常将其与“视觉转向”放在一起讨论。

△ 视觉性和技术的发展:
- 摄影 Photography 1820s / 1830s
- 电影 Moving Film 1890s
- 电视 Television 1930s
- 卫星通讯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1960s
- 电脑(自20世纪以来的数码通讯)Computers( digital communications late C20th onwards )
- 数码聚合 Digital convergence 1980s onwards

Q:在你所处的地区和时代,科技、文化呈现和社会态度是如何影响视觉性,如何产生视觉性介质的?
A:在中国经历实力提升和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流行文化中出现了所谓的“中国风”,这种中国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广泛应用于流行文化领域,如服饰、电影、广告、游戏、艺术摄影、多媒体等视觉体系上。
第二课 古典传统及其缺憾
△ 古典视觉文化 Classical visual culture
- 古典视觉文化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视觉文化:(1)在古典时代,古希腊建筑为彩色鲜亮的,而现在则为白色质朴的;(2)古罗马建筑多为圆顶建筑,古希腊为方顶;

- 古典主义风格被附加的概念,如沉稳、秩序、合理、均衡、理智等,这种现代性被强势地传承下来;同时,与古典主义风格紧密结合的“理想主义”也体现在当今视觉文化中。

△ 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洛可可 The Romanesque,The gothic,Renaissance,Neo-classicism, The Baroque&Rocoo
- 罗曼式:古典风格的简化版本

- 哥特式:13世纪出现,以尖拱门为重要特征,与古典主义有着明显区别,借鉴了伊斯兰文化元素。哥特式风格贯穿欧洲中世纪早期及中世纪,与技术的进步和基督教的发展密不可分。哥特式风格在当时提供了比古典时代更加丰富的美学。

- 文艺复兴:是15、16世纪古典主义在欧洲的复兴,实际上是指回到古典主义中的现代性(追溯古典+诋毁哥特)。它的确巩固了沉稳和均衡在西方语境中的延续。

- 文艺复兴后,古典主义多种变体产生,如巴洛克就是更具装饰性和更风格化的古典主义;洛可可则是古典主义更为细致的形式。

△ 历史发展:除了哥特式,西方视觉文化一直是风格的延续,它们大多都与古典主义有关。自18世纪以来,西方视觉的思维逻辑就是一种渐进的风格和文化发展的演进,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元素。

- 哥特式与古典主义的不同是一种“世代差异”,因哥特式同时附着了一种政治诉求,是偏离了古典时代的一些信仰和观念的,因而哥特式绝不是风格延续,而是一种观念和眼界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在西方语境中,至今还把哥特式与消极相关联,使之成为西方视觉文化中的一部分。

Q:我们论述的这些思想和风格,是否也符合你个人的文化体验?
A:小时候读希腊神话,感觉到的是一种坦荡的表露,即使是众神的爱恨情仇、阴谋诡计也充满了“天真”;读格林童话时,却时常感觉到一种幽暗诡异的气息,充满了哥特式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