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评《人类简史》中的抖机灵
尤瓦尔·赫拉利 的《人类简史》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被各界人士吹捧。大多数人是被作者的头衔牛津毕业吸引,在阅读中对作者惊世骇俗的理论着迷。远古时期的智人围在一起互相瘙痒、聊天。《人类简史》中的理论无疑为现代人类在网络社群提供了足够的谈资。人群聚集在网络上保存着智人的方式,用聊天替代瘙痒。
一本书的作者更像是一名专业的该领域的向导。不熟悉此领域的人对第一名向导往往都是听之信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观点往往会深殖于人的大脑中,成为永不泯灭的钢印。在以后的阅读和生活中会不经意的闪现。作者的一些观念是明显博眼球给自己制造成全球有名的知识明星,而他这些经不起推敲的理论会给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
下面我会根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和理解来指出我认为作者书中欠妥的一些观点。作者既然是牛津毕业的,作为读者也应该用相对应的尺度和水准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对应的要求和衡量。只有这样才是对作者作品的一种要求和尊重。
抽象不等于虚构
作者在认知革命这一部分提出一个理论。智人在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时候,由于基因突变改变了大脑内部链接方式以及语言做为八卦的工具发展出更复杂紧密的合作形式。智人自然团体一般维持在150人左右,有了虚构的故事大批互不认识的人开始进行合作,智人打破了150人这一限度。虚构的故事让大批人一起合作,社会快速创新。
“虚构”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凭空捏造的并不存在的事物。智人在最初阶段是知道互相帮助的,这种互相帮助得到的具体好处这种意识是存在智人集体中的。这种意识要早于智人的语言和文字。智人逐渐发展处语言和文字来对应“合作”、“团结”这些早就根植于心的概念。智人是先有“合作”、“团结”这些行为然后发展处对应的心理概念然后发展出对应的语言和文字。这个历史是漫长的,这些概念是抽象的,但并不是虚构更不是捏造出来的假象。
作者在整本书中对应虚构的故事举了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汉谟拉比法典》。作者举了《汉谟拉比法典》里的法律条文,“若该女子丧命,他们应杀了他的女儿。”以现代人的道德、法律角度去看这些法条,固然是有失公允的。但这也掉进作者的“关公战秦琼”的思维陷阱。用现在人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出来的道德观和法律去衡量人类最开始创造出的法律,是有失公允的。现代考古发现,智人是吃同类的,并且不会有任何愧疚感。带着一个时间的坐标系,去看随着时间人类发展出的道德和文明才会看到人类沿着阶梯的进步。《汉谟拉比法典》是文明的起点之一,法律规范并不是虚构的一纸空文。
小麦驯化了人类吗?!
作者认为农业革命的本质是让更多的人以一种糟糕的状态活下去。农业革命是一桩骗局,小麦驯化了人类。小麦驯化人类这个观点的提出确实足够新颖,仔细读来却经不起推敲。
作者的校友同是牛津毕业的汤恩比分析了人类的21个文明,他提出了人类发展中的挑战与应战理论。汤恩比在研究中发现,民族前进的过程中必须面对适应的挑战,民族面对挑战必须做出应战。这个挑战不能太过强烈,太过强烈这个民族会容易被消亡;这个挑战也不能太弱,太弱会让这个民族停滞不前。
作者对采集社会充满了美好的描写。作者笔下的采集社会,人类有更多样饮食、相对较少的工作时间以及少有传染病。非洲一些地区保留了采集社会的生活方式,他们面临的却是食物的短缺、没有对灾害的应变能力、没有发展出医术。而作者笔下的被小麦驯化的人类,却根据自然挑战发展出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被曲解的中国
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提到“儒教“,显然作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宗教。这明显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曲解。论语中记载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讲述的是入世哲学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根本不具备一神教或者多神教的宗教解构以及宗教世界观。
作者有意强调儒家是儒教,是一种立足于西方观念随意揣测他国文明的行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没有一定史学功底和人文基础的读者,在读到“儒教“这个词汇后,会被作者率先灌入一种儒家是宗教的概念。中国的宗教生活虽然丰富但不像西方国家那么浓厚。对于大多数被灌入儒家是宗教这个概念后再去了解儒家是会产生一定障碍和隔阂的。作者作为牛津毕业的学者犯这种低级错误是在我意料之外的。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作者出书立作就是追随这一观点。作者用一些新奇的观念点构建了自己的简史,也会被这些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所累。作者用这本书把自己从一名学者成功包装成了文化明星迅速蹿红,可惜这是一颗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