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同游云南篇(三)西双版纳
行程
野象谷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滇藏茶马古道
曼景坎村
打洛边境口岸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
告别亚热带地区的普洱,继续南下,便抵达云南最南的西双版纳。由于云南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阻挡,寒冷空气无法进入;而版纳却常年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湿气流影响,因此形成终年温暖潮湿、夏季高温多雨的典型热带气候。
西双版纳,历来以神奇的热带雨林景观及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闻名遐迩,成为都市人群憧憬和向往的旅游胜地。其中,野象谷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便是以典型热带雨林景观为主题而建成的著名风景区。
野象谷,因野象经常出没而得名,位于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以北勐养自然保护区的三岔河河谷内,距景洪市22公里,兴建于1990年,总面积达370公顷,是我国首家以动物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公园。野象谷内森林茂密、河谷纵横,一派繁茂的热带雨林风光;密林深处则自然生长着亚洲象、野牛、猕猴等珍稀动物。
据考古发现,亚洲象曾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两广及贵州地区,甚至纬度更北的黄河流域;然而,随着气候和环境的恶化,亚洲象被迫一路南迁。时至目前,西双版纳已成为亚洲象在我国唯一一处栖息地。
野象谷通过高空观象栈道、亚洲象博物馆、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等多个游览项目,让游客在不干扰野象生活的前提下安全观察,因此,野象谷被誉为“人类与亚洲野象沟通的桥梁”。另外,野象谷目前还承担着“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西双版纳野生蝴蝶饲养繁殖研究基地”等多项生态保护方面的科研项目,在展示绚丽多彩云南画卷的同时,也为游客上演着一堂堂生动鲜活的科普教育课。














众所周知,西双版纳是云南大叶茶的主要产区,亦是我国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自古便牵动着云南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并承担起多民族宗教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位于西双版纳东部的茶马古道风景区,至今仍完好保留着既有沧桑的历史感,又独具民族风情的重檐尖顶的砖石结构建筑。乘坐景区入口处的马车,稳重敦实的云南骡马踏着极有节奏感的“啼嗒啼嗒”,伴着叮当作响的马铃儿,在阳光明媚的万顷茶园中轻快行进。二月的西双版纳,日光强烈、空气温润。植满松柏的茶园小径,垂下苍翠繁茂的松果松针;洁白的茶花羞涩的张开骨朵,吐露鹅黄的花蕊;油菜花则随风生长、已是遍地金黄。如今的滇藏茶马古道依就是欣欣向荣、生机勃发。







作别滇藏茶马古道,我们继续赶路;正午时分赶到一处路边客栈稍作停留。站在客栈红色的屋檐下,望见屋旁树梢上已挂满橙色风铃般不知名的奇妙花卉,清风阵阵,送来不绝如缕的淡淡清香;凉棚内低矮的横梁,挂满大小适中、肥瘦得宜的肉条,在版纳干燥的季节中逐日蜡制风干;客栈兼营手工艺品和傣锦生意,多彩的包包纹饰和耀眼的锦缎光泽,突显出傣族传统衣饰的富丽优雅。





下午,我们抵达勐养镇西端的曼景坎村。傣语中,“曼”是“寨”之意;“景”有“城”之意;“坎”则是金子的意思。“曼景坎村”,汉意即是“金城寨”。相传在很久以前,版纳境内发生过一次大灾害,致使不少地区的行政长官相继离世;召片领召集居住在宣慰街的贵族到勐养镇定居,并给他们划分土地,承诺为其子孙分配属地管辖。由此,曼景坎村便成为后续各地行政长官居住的寨子。
根据傣族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差异,汉民将当地傣族分为“水傣”、“旱傣”和“花腰傣”;“水傣”,即指居住在水边、以渔业为生傣族的俗称。而居住在曼景坎村的大部分居民,便是“水傣”。
在向导带领下,我们进入一家村民的宅居做客,不仅欣赏了典型“水傣”住宅外部风格,更可以近距离探访“水傣”房屋内部的神秘。“水傣”传统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圈养牲畜和仓储之用,上层则是全家老幼起居生活之所。
位于村委会对面、村寨中心的热闹市集,当地居民用小型货车售卖着当天捕捞的新鲜渔产;零星几个摊位摆放着自家种植的少量农作物。集市入口处一家生意兴隆的小吃店里,勤劳朴实、心灵手巧的老板娘,调和着汉族饮食和傣族偏爱的传统味道,用热气腾腾的手工米线、白嫩玲珑的现包水饺,以及亲辣酸爽的馅料,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客在此停留歇脚。








打洛口岸是位于中缅边境的一座重要的陆路口岸,口岸前开阔的广场中遍布以手工艺品、小商品、玉石古玩,以及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小型商铺,商铺一座紧挨一座,在口岸大楼正对面形成绵延两公里左右、形状狭长的口岸市场。市场中商贩的叫卖声、游客的讨价还价声,融合交织、此起彼伏;汉语、傣语、缅甸话、英语、各地方言等花式语言混杂在一起,无比喧闹;无时不刻都展露出中缅边贸的繁荣景象。而五花八门汉族着装的游客,映衬着傣族服饰的当地居民,更彰显出边境地区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民族风貌。



在打洛口岸附近不足五公里,坐落着一座世外桃源般静美的村寨——号称“中缅第一寨”的勐景来。勐景来的形成,据说已有1300多年历史,寨中建立的100多座鎏金佛塔和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即是勐景来作为中缅边境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中心的确凿明证。
勐景来临河而建,水田百亩、鱼塘若干,雨林繁茂、花草缤纷;村寨中,典型的傣式竹楼古朴典雅,在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下错落有致、若隐若现。许是受到佛教信仰久远的教化熏陶,中国傣族和缅甸掸族不问世事、混居在此,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或许也正是这样与世无争的环境,使得勐景来世代传承并将古老的民族文化和当地习俗传承下来,成为一座生动鲜活的人文与民俗博物馆。
在这个瑰丽多姿的边境村寨勐景来,洒下的不仅仅是明媚的春光,更有父母和我一路畅游所留下的美好记忆,和镜头下掩饰不住的灿烂笑容。







- END -
感谢关注与支持,欢迎留言及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