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
从最初故宫文创的热潮席卷中国之时,我便对故宫有了些许的期待。到后来对中国古代皇宫深院的好奇与喜爱,让我对故宫的渴望又加深了许多。
终于的终于,在大雨瓢泼的早晨,经历了睡眼惺忪,迷迷糊糊的长途跋涉之后,我激动的站在了天安门的脚下。
看着中国风独有的我钟爱的红墙绿瓦,我竟有些抑制不住心底的兴奋。但是,当步步深入,真正走进了园区后,取而代之的,是肃穆与庄重的静穆,以及小心翼翼。
走过了端门(何谓之端门呢?端字,其一因为古时大臣到此处就意味着将要见皇上,所以要正衣冠,端端正正的进入。其二,也是皇上为了自警,要品行端正。),便看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字样了,平复了内心,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静静地等待着此行的开始。
认真而专注的听着导游的讲解,便越发对古代的人们心怀敬意。每一处建筑,每一个几乎会被人们忽略的细节,都渗透了浓浓的文化以及古人的智慧,这便是工匠精神的真切诠释了。
比如,为何故宫午门进入一侧门是方形的而进去之后再看,则变成了圆拱形。因为这期间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古代认知。天子是天,百姓是地,所以如是建造而成。
再比如,古代古代的建筑都是不用钉子不用钢筋水泥的,但是却可以完好牢固的保存上千年。
还有故宫的布局,前朝后庭,布局非常明确而合理。此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结晶数不胜数。
越听,便越是为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了。
然而,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叹。
中国人骨子里的长幼尊卑,谦虚忍让,重视礼节其实与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森严的等级,明确的地位关系,还有所谓的繁文缛节,就如同一块橡皮泥,被放在了固定形态的容器中,严丝合缝,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后,便有了如今的中国人。当然不是说这不好,恰恰相反,作为一个“纯正”的中国孩子,我对这些是尊重的,甚至是以此为价值观。但不得不说,这些,一定程度上还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以及天性,因而便有了后来的革命和体制变革了。
咳咳,有些跑题了,我想说的是传统文化。
对于宫廷的建筑,作为浸泡在古装剧许久的我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当我这次拜访故宫,近距离的观看时,还是被震撼到了。
尤其是房檐的彩绘,即使是一个不懂得设计和建筑的门外汉的我,也还是被其震撼到了。细致的描摹,合适的配色,整整齐齐,看似如同简单的复制一般,但将其放在那个工具匮乏的古时候,便不得不让人敬佩起来。
尤其是那个古戏楼,七彩祥云,腾飞巨龙,碧青和藏蓝的交融,精致的纹路刻画,每一笔每一处都能令观者感受到里面的用心和技艺的高潮。
静静想象,仿若来到了那个时代。庭院深深深几许,深宫冷院,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情非得已,埋葬了多少的深情与期待,又见证了多少的绮丽往事。
我们读到了君王为了谋取权位的不择手段,却读不到他们落下的情非得已的泪水。位高权重,君临天下就一定是幸福的么?或许,只是为了活下去。
我们看到了一代王后母仪天下,载入史册,却读不到她们千疮百孔的心,她们因为噩梦而无法入睡的夜晚。那金碧辉煌,万千娇艳女子穷极一生都不一定可以坐上的皇后之座,真的就舒服么?或许,只是为了活下去。
越长大越觉得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如自己想的一般简单,什么都能由自己控制了。
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深切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听着前朝往事,明白了伴君如伴虎,摇摆之间便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成功和辉煌,但我们看不到的是别人曾经经历过的荆棘坎坷,他们的步履维艰,以及别人的付出。切莫盲目嫉妒。
正如导游说的那样,要想真切而又深刻的了解故宫,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们只是看了个皮毛,故宫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承载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深入的了解。
况且,很遗憾,故宫只开了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地方不是未修好,就是无法承受庞大的人流量。
不过,看得出单院长对故宫的保护有多用心了,每一处细节都在既不影响观赏又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情况下,尽力将最完整的故宫呈现给我们了。真的是因为爱啊...好棒
我对故宫的喜爱,丝毫未变。
以后有机会,我想再深入的了解一下中国文化,或许那时再看故宫,便会有个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