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24小时
0
又到了早晨,广州夏天亮的特别早,还没到五点天已经蒙蒙亮。但光线穿过层层叠叠的城中村楼宇,透到城中村狭窄的路上,此时的光就已经弱了许多。
虽然还早,城中村的路上就轰隆作响,方方正正的早餐车被人拖着拉出来,那穿着围裙的中年妇女在前面拖,笨重的早餐车在后边跟随,一步一动。那自己设计的餐车桌面,一口锅,一排调料。各式矿泉水瓶装着的酱油醋,跟随她的脚步在瓶里摇晃,但总是不会摇出来。
地面那么不平,于是就一条直路也要拐着弯。中年妇女已经走的十分熟练,不知道这是第几千次走过这条路,她一点都没慢下来。上身前倾40°角,麻利的向前走。
如果有个画家来刻画,那刻画的效果估计能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差不多。
但不同的是,哪怕日复一日,许多城中村这样的早餐桑,仍然富有激情,水桶般的腰从来不能阻止她们早起和手脚麻利的为你做出一份又一份早餐。
而只要一阵功夫,那条狭长的路就听不见早餐车的噪音,早餐桑倏地就带着那餐车消失在尽头。毕竟她到了某个街边巷口,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

1
重归安静的路,没过多久,要出远门上班的人们就开始启程。
一个穿着米奇T恤的男生,从狭窄的楼道里走出来,等刷卡才能打开的门重重关上,嘀的一声上锁,就宣告他的新一天开始了。
他住在城中村的楼宇里,这些城中村一栋一栋相隔不足一米,5层以下的房子打开窗户便是另一栋楼的窗户,规规整整但是每一栋设计风格都不一样,6-8层的城中村一层四户,一室一厅。
换一栋楼,便是其他构造,有的二室一厅。
前些年城中村的这些房东重新修建以后,便都按照出租屋的模式想办法多修高一些,多修大一些。尽可能多的出租出去。大都不贵,也正中广州众多打工者的下怀,在这里居住虽然楼下稍显破旧,可是实际上里面还不错:干净,五脏俱全。
但这些楼宇的一楼各具特色,被早餐店、快递中心、便利店、洗脚的、一应俱全的散落填充。
而不管其中住着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一个身份是特定的:父母。
早晨便将没睡饱一脸不高兴的孩子带出来,放到自行车上,吱吱呀呀的往幼儿园走。
每一个城中村都有幼儿园,这是因为众多孩子们所在的地方必须满足的,早上8点会有热热闹闹的音乐响起,孩子们欢乐热闹。说来每个地方差距最小的,便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来自城中村的各个角落,为一个玩具可以欢欣鼓舞一整天。
路边包子店总是不缺生意,排着队买早餐的人对着蒸腾的热气,点取自己想要的食物。随着时间推移,排队的人由少渐多,由多渐少,众人逗留不过一分钟,短暂的时间里与人擦肩,与食物结缘,然后向前走,在人流中穿梭。
送孩子上学的,送外卖的,上班的,电动车们像鱼一样在断断续续的城中村走道间游走,接着和鱼一样在消失在池塘里。

2
中午十二点一过,不管风吹日晒的天,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陆续回到城中村来,周遭的一圈小饭馆都站满人。稍好吃一些的快餐店排队很长,一路上叫卖声此起彼伏:
“靓仔来这边看一下。”
“xx好吃不贵,欢迎品尝。”
“每日精选六十多种菜色,满足每日营养所需。”
或破旧,或新潮,或油腻,或清新的店家们,各有特色的在城中村附近忙碌。那家粉店开了快二十年,老板从一个人经营到子女齐上阵,已经是这圈商家里的老字号,规范,卫生,便宜,便是他最大的卖点。
他们只做五样东西:卤猪蹄,烧牛腩,炖猪杂,煮鱼丸,茶叶蛋。然后配上饭、粉面,加几根生菜,便是一碗午餐。长久以来,一直如此,而生意也多年如一日,周遭的人来来往往那么多,但走进这家店排队的人从来没有断过。
接下来的三十分钟是这些餐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在看得到后台的小餐馆里,看得到厨师挥汗如雨,热油下料,颠勺抬锅,丢盐入酱,一套功夫做完,几分钟时间,便出锅一大份菜色。
离这不远的地方,在一家水果店旁,比早餐阿姨还要胖的短发阿姨,支起两只竹棍,搭着蓬,摆一把旋转椅,加一面镜子在前。你便在她的新一天开始了。
城中村总有这样街边理发店,你甚至不能把这称作一家店,但没有招牌也不知道名字的他们,却又有值得称道的手艺。
于是他们总有理不完的头,路边花台上有人坐着等待,椅子上坐着的人被理发布环绕,一句话也不说等待短发阿姨帮他打理头发:推子呲嗞作响,上下前后就理规整。剪刀跟上修修边幅,十分钟不到便出来一颗新头型。五块钱递上,短发阿姨也心满意足。

3
下午,上班族们再度回到各个地方的时候繁忙的脚步缓了许多,那些卖衣服的小店都懒散起来。
小店放着不知道什么时候采购的衣服,墙上挂几件店主挑选的,衣架上挂着不显眼的层层叠叠,如果在街边你会觉得是普普通通的一家服装店。而在城中村的一楼开这么一家服装店显得格格不入。
有时候你会怀疑,这家店开在这里会有人买么,但已经存在许多时间,就可以证明这家店买的人足够他们留在这里。店里不到二十岁的小女孩站在门口昏昏欲睡,虽然是推销员,但也没有再像上午一样大声喊,因为也没有人走进来看看,就如此消磨时间,等待夜晚的到来。
转一个街角,做木工的一家几个人在堆满木器家具的一楼店面打磨木头,懒洋洋慢悠悠,据说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可以翻好几倍来卖;农民工在三轮车坐垫和车尾中间加条木板,然后躺在上面,手抱在胸前,眼睛一眯,太阳照着黑黝黝的脸,看着他躺的姿势像是随时要掉下来。
他身边,还有和他相似的人在这里一样等待。这辆三轮车前挂着KT板,上面写着“搬家,搬货,电话:xxx”
接着他们就在等待中度过漫长的一天天,城中村搬家有时货拉拉都不好进来,于是他们这样的小三轮灵活自如,不时就有人喊着他们。
下午的城中村昏昏欲睡,连路边的狗都被炎热的空气熏的没有精神。

4
夜晚降临,路边所有的点都像活起来,人们陆陆续续吃饭,买东西,取快递,和早上完全相反的节奏,回到城中村。他们像是打仗归来,精疲力尽,毕竟广州的公交和地铁,说不定比打仗更耗费精力。
路边稍宽敞的地方有车停靠,观察停放车辆的档次,便可以看出这里面聚合了从上到下各个阶级的生活形态。这里的住房和小区类似,构造都相差无几,但彼此又都不熟识。只有楼下那些不太愿意走进去的小店,会有人互相帮忙看看店。
这里有着最奇特的景象:就住在路边,开一扇门,一张床,边上一张桌子,往里走,一个洗手间,一家人坐在床上就着桌子吃饭看电视,小孩在边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要玩却施展不开。
不得不说,虽然简陋太多,十平米不到,却五脏俱全,这就是一个家。
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容易让人想起小偷家族的一家人,或许他们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但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却将他们汇集在城中村。最重要的,那般拥挤,熙攘,满屋子放不下多少东西,却给这家人塞满了更多温暖。
一家洗脚店开在隔壁,LED从早到晚不停闪烁,寥寥几人会进去看看,至于洗脚洗的好不好,干不干净,舒不舒服,可能也就那么几个乐意进去的人说得上了。
楼下的小店也和外面酒店似的,要什么大菜做什么大菜,海鲜好酒都备足,年轻人在里面可以消耗时间,吃着酒唠着嗑,直到深夜。
抬头看看,各家各户开始生火做饭,那香气此起彼伏,每每闻见都好似在竞相比赛谁家的妈妈做的饭菜更好。

5
入了深夜,许多灯光都已经熄灭,但远远便可望见毫不避讳的“成人用品”四个大字的招牌。想也知道这里大概诞生着城中村里最多的故事。
路上安静,听不见多少话语声响。来去匆匆的外卖小哥们都没了踪影,离早上拖着早餐车出来的阿姨也还早。
这个地方,没有蝉鸣,没有蛙叫,只有不时晚归人的脚步声,灯箱用的太久嗡嗡作响的电磁声。
偶尔传来一声孩子的哭闹,接着像石头投入湖面掀起些波澜,几分钟过后又归于平静,你便知道这些声响被他的父母安抚了下来;偶尔有谁家养的狗狗轻声叫嚷,只几声,便好像没得到回应似的自己也没处说去。
在这片此刻无人涉足的地方,城中村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生存,想办法活的更好。时代的浪潮向前翻涌,城中村的人来来去去,只有城中村本身不变。

6
城中村是这样的构造:大马路边上随便挑一条道走进去,那条道路水泥铺的,不知道哪个地方多出来一个井盖,再走两步又是因为曾经挖开,换了个颜色的水泥地。像是某个小朋友横七竖八的画作,随意把地上涂满,然后就再也不管。
明明这边还是大马路,拐过一个街角,那总也弄不干净的油烟气,地上总是积水的厨房后,就是另一个世界,在宽三米长十多米,横七竖八的城中村里,藏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常说,生活要有些烟火气,我的理解是油烟和灶火,住的人多了,做饭,生活,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叮叮当当,就成了烟火气。
生活在这里像是和高楼大厦隔绝了一样,人们自给自足,自己做卫生,自己拉电线,各自顾好各自的一部分,和农村里倒是像极了。
可你不知道的是,梦想们依旧在这里催生,住在这的人同样渴望走出去,活成另一个样子。但在这之前,在这里经历反反复复的小事,总是见到那么多人,那么多层层叠叠的故事。
所谓生活,就是这些小事叠起来变成的。世事无常,我们能够掌握的寥寥,但这些小事累积起来的,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