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多越好?远远不够?
6月16日,下午,雨淅淅沥沥下着,打伞去附近酒店。保险公司的朋友约我去听讲座,关于养老型保险。 主持人问大家,假如老去,一个月多少钱够用?有人回答:“两三千就行!” 主旋律的声音:“越多越好”。 个别精确数字:“每月一万。” 主持人就着大家的回答,侃侃而谈。中心思想归纳为:两三千远远不够,一万稍稍够花,养老金当然越多越好! 后来一个精明干练的女经理上台“布道”,除了防御风险,保证重疾意外各险种配置外,提到了人生规划。长沙市,成功的人生轨迹,进名牌小学,再入名牌初中,中考拿6A,高中进四大名校,高考成绩优秀,被985、211录取,之后或读研或就业,结婚生子,过着安稳又富足的生活。 这是目前长沙人的基本共识,平时搭公交车、搭地铁,随便走哪条路上,都能听到有关基本共识的只言片语,从路人口中滑出。 在我们这栋楼,频率尤其高。电梯是主战场,逢高考出分数,中考出成绩,电梯内众人议论纷纷,各家各户孩子的成绩方寸之间,大白于天下。几家欢乐几家愁,脱离了985、211的学生,俨然人生失败者。 被基本共识控制的家长们,据我观察,很少对孩子们满意,提起来都是缺点多多。即使很优秀了,家长对未来很焦虑,想在竞争中处于上游,会鞭策孩子“还可以更好”、“瞧人家谁谁”、“你应该咋样才行”。 作为基本共识的延续,生活中方方面面:必须、一定要、保证、不然.....就。 以此类推,养老金那当然是“越多越好!”“两三千怎么过活?” 未雨绸缪为养老筹备资金当然应该,但是“一定要,不然就”的句型,听着像恐嚇。我经常被吓得不轻,想象自己领着两三千的养老金,入不敷出,加入楼下捡纸箱子的拾荒老太太行列,为了几个矿泉水瓶与纸箱子两眼放光。 这一点,我们山西老家的老人家值得佩服。每次回村里,我爸妈(70岁)还有他们的同龄人,比他们大的老人,谈起现在的生活,就特别幸福:“每个月150块的养老金,哪朝哪代都没有呢!”自己种菜吃,家里有粮食,春天夏天到地里挖蒲公英卖钱,秋冬帮客商包装苹果打工,地里的活一刻不得闲。这些老人提起养老生活,“美着哩”,“那得天天干活,闲着容易生病”。我们村的老人,口头禅是“这就行了,还要咋得”。 我弟儿子前几天高考,家里说,只要考上二本就行。我弟女儿高考上了大专,今年毕业,前两天在西安找到了工作,只要不挑剔大单位好单位高薪水,选择还挺多。 所以,脱离了“长沙基本共识”的生活,虽然不优秀不出挑,也是广阔天地中的活法,不必挤独木桥,也不强努着“既要、又要、必须、一定”,人生松弛很多。 当然我并非提倡大家向我们村老人看齐,像牛马一样干一辈子活,也没有这个必要。 我今天听了关于养老金讲座后,觉得“越多越好”的想法不好,谁说“两三千”没法过日子?有的是办法!我又不是木偶,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