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爱情谈价值观和当下物质化生活
传统时期不谈爱情,“存天理,灭人欲”。
五四时期的爱情类似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把信仰和理想寄托在美好、崇高、罗曼蒂克的爱情里,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强调完美。所以五四爱情是沉重的,人们想在爱情里找到理想、诗意的境界。代表作品参见鲁迅的《伤逝》,书中的涓生爱子君是有条件的,子君一旦不接受新思想、开始柴米油盐家庭琐事、变成了庸俗的家庭主妇后,涓生便不再爱她。在真诚和虚伪中,涓生选择前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涓生坚持理想主义,纵使有重重阻挠。
然而人不是完美的,爱情如是。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有异性之间的性吸引力,也有精神上的契合。
当下的饮食男女爱情,似乎欲望超过精神吸引,然而没有精神和心灵吸引,唯有性,终有一天会失去新鲜感、索然无味。然而当下过度欲望化、世俗化、物质化,仪式感本是精神追求的一种,然而现在男女恋爱的仪式感靠物质表现,比如高校里花海求爱,追求诗和远方则靠旅游,过精致的生活需要各种保养品、潮牌等商品。而似乎我们已然习惯这一切。


择偶变化如下,50年代大家爱英雄,70年代大家喜欢家庭成分好的贫农,80年代大家喜欢知识分子。如今大家喜欢高富帅,白富美。
大家如今似乎失去了爱的能力,嫌太累,怕受伤、付出后没有反馈。愿大家保有对爱的敬畏和希望,找到灵与肉都互相吸引的伴侣。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