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的反思
一 花钱
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有多少花多少的人,虽然经常月光,但是从没用过需要花钱的信用卡分期(因为觉得年化18%的利息率太高),也基本没和朋友借过钱(觉得借钱是一种人情债应该留到万不得已再用)。
每个月最大头的支出是穿,衣服、鞋子、饰品,即使是我不住在家里需要开支房租和吃饭的时候,依然如此。大部分衣服其实没穿几次,衣柜里永远有连吊牌都没拆的衣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我身上,这种行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抗焦虑,在我焦虑的时候,我会非常想买东西,尤其是衣服,这大概和一焦虑就暴食的人一样,是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发泄,但这种方式只能管用一天,或者几个小时,根本撑不到我收到快递的时候,并且之后会因为莫名其妙花钱而痛心疾首。
二是美丽幻觉,仿佛我买了这些衣服就会变得和网红、模特一样美,就会打开幸福美好人生的新一页。也许像刘亦菲那样从小美到大的美人不会太操心这种问题,我身边的女孩总是在担心自己不够美,太胖、太干瘪、太黑、开始老了。一个朋友从欧洲交流回来的时候容光焕发,她那种自信的光彩我仍然记忆犹新,可是国内不是欧洲,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权利去评判一个女孩,完全意识不到这是body shame,“你太胖了”“你别吃了”“你屁股这么塌怎么敢穿这样的衣服”,所以她回国之后被judge了一阵就怂了,失去了那种闪耀的光彩。
二 赚钱
最近的我越来越穷了,虽然吃住在家买书可报销,其他开支多半还是自付,工作时的存款和今年过年的最后一笔压岁钱缓慢消耗,即将殆尽。
回顾过去的时光,我除了工作和实习期间有收入,竟没有通过任何其他途径赚过钱。仅有一次有机会获得奖学金,我还因为不知道需要申请错过了。没有做过任何兼职,按照我爸的说法“读书就是为了不让你做这些工作,你考上大学反而去做?”我妈则是说,“给你的生活费不少啊,你都花哪去了,这么缺钱吗?”总之最后就作罢了。
现在想想,一是以前我真的不缺钱,需要钱和父母汇报获得到批准就好了。
二是从小接触的人就不多,家里和亲戚走动一般也不带我,我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也少,电视很早就不看了,非常缺乏社会经验,极度依赖父母的指导,而我爸是很讨厌我做学习之外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的。
三是学校的位置,在大连的时候,身边做兼职(志愿者啦实习啦创业啦)的是少数,像我这种不怎么热心学生活动的学生基本就接触不到,但是去华东师大交流的时候,我真是大开眼界,在上海就会有很多五花八门的事情可以做,即使我这种处江湖之外的人,不经意也会听见别人讲,而且非常宝贵的是,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女孩,活生生地告诉了我女性的人生可能性,战地记者、穷游青海西藏、跨省骑行、炒外汇挣出国学费、催眠师。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里说,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价格。
所以当我渴望自由不再听话的时候,问题纷至沓来。首先是钱,大三的时候我爸说“如果你要去考心理学的研究生,我就砍你一半生活费,你要是觉得能过,那就全砍。”然后是情感与道德约束,“我们对你还不够好?你还想要父母怎么样?把心掏给你吗?”最后是语言攻击,安插一个想象中的缺陷,然后进行批评,“你整天如何如何,以后领导同事都会讨厌你的”,“有一个年轻同事最近如何如何,你像ta那样,所有人都会讨厌你。”“我们说这些话都是为你好,让你不要犯这些毛病。”而且我爸是那种无论说什么都要赢的人,话说得很伤人他也毫无知觉。
天底下哪有什么无条件的爱呢,尤其是传宗接代思想支配下、不生孩子根本就不是可选项的中国,孩子是父母(尤其是父系家族)生命的延续,父父子子,最大的美德就是听话”。一个阿姨跟儿子说的话就很实诚,“我养你,你就得听我的,得让我高兴。”作为最终会变成“外人”的女孩(大部分女人的孩子终归是跟夫家姓对不对),就更应该听话了,更应该对父母感激涕零。
父母的工作会接触到很多年轻的夫妻,有一种组合是男方父母富有,女方条件普通也比较柔顺,男方父母往往很强势,遇到问题都是他们拍板作主,儿子唯唯诺诺不发一言,仿佛在婚姻里除了一根丁丁再也没有贡献,遇到保大保小之类的事,女孩往往会被当作弃子,而负责签字的丈夫(理论上应该是孕妇自己签,实际操作都是丈夫签字,毕竟是嫁过去的人了呵呵)只是父母的傀儡罢了。
三 其它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独立。可是从大三确诊之后,3-6个月就会爆发一次的抑郁症,非常影响工作和学习,真的会让我觉得活着很麻烦,麻烦到我愿意放弃活着本身。抑郁并不是快乐的反面,它是没感觉,是生与死之间的灰色,一种迟钝,所以很多重性抑郁症的人会自残,因为想要获得一些感觉,哪怕是疼痛,我以前也用针扎过十指的指尖。讲到了抑郁就顺便说一嘴,最常见的药物百忧解学名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现在所有精神问题都是无法根治的(其实普通生理疾病大部分也是无法根治的),因为现代生物心理学只明白很多表现与某些神经递质或是脑区相关,但是不理解其中的本质,所以药物只是靠兴奋或者抑制突触来改变。这个5-羟色胺和人的免疫系统是相关的,我打小就过敏反应非常剧烈,而且生理容易过敏的人,往往情绪也是高敏感的。高敏感的人共情能力会比较强,感知力也会比较强,就像比较难养的花,养法得当就开得很好甚至很惊艳,不得当就很容易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