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
(痒多为表皮气血积聚增多而轻微不通畅,痛则为严重不通畅,如恶疮。都是内有邪气,为实证,需攻。有实证而体质虚时,如虚多实少,以补为主以攻为辅。)
胡希恕用经方治疗身痒的经验介绍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至今在临床上有着巨大的生命活力,仍影响和指导着临床。《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属于经方系统,与内经一派不同,虽然语言朴实无辞藻的堆砌与对仗,但读来却能感觉到作者的谆谆告诫之情,可知其用心颇为良苦。 身痒作为一个症状,历来论述多从风、从血论治,如后世的消风散、四物消风散等,皆是从血从风论治,而《伤寒论》从表论治身痒,给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阐释了身痒的病机与治疗。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身痒是一个具体的症状,症状是证的一个具体反应,归纳症状、结合舌脉,四诊合参从而得出证。症是患者自我感觉,而证则是医生经过主观能动性的加工、分析后得来的,受限与医师本身的学术、临床经验。 身痒是患者本身的一个主诉,临床常见表证的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汗出、身疼痛等感觉,但少见身痒。但从此条可以发现,身痒亦是表证的一个症状,历代医家亦多有论述,如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中云:“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 可见认为身痒为邪气在表,为表证。“太阳病,八九日”表明感邪时日已久,而表仍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虽然表未解,但已有化热之势。不呕、清便自可,表邪尚未入里,正邪仍交争于表;“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反应了正邪交争于表,郁而化热,欲解而不能解的一种胶着状态,此时治疗当因势利导,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表散寒。身得小汗出而表解。 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条虽无痒,但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感觉当与身痒无异。“此以久虚”,当为在表津液虚少,欲汗不汗,此时治疗因为在表的津液虚少,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以免更伤津液。诚如27条所言“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治疗当以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为佳。 身痒的主因,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已做精辟说明:“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证候,要出汗出不来,水分含在皮内,其身必痒”。即痒病在表,又兼挟湿邪,故与风湿相类。经方对风湿的治疗原则明确指出:“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是微微发汗的治剂。 身痒多为表证,临床从表论治,收到良效。冯世纶教授师承胡希恕先生这一经验,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微发汗,仿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意,收到满意疗效。如:黄某,女,40岁,2009年3月就诊,主诉近日来身痒,皮肤起疹疱,夜间身痒为重,口不干不苦,二便可,舌淡白,脉弦细。该患者身痒夜间为重,口中和,六经辨证为表证太阳病,兼有瘀血,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处方: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赤小豆15g 当归10g 白蒺藜15g 沙苑子12g 蛇蜕6g。服药三剂后,身痒即大减,后以柴胡桂枝汤调理而愈。身痒为患者自我感觉,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身痒多有病位在表的机会,为表证太阳病,若时日已久,而表邪未解,可入里化热,由六经来辨当为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此时治疗仍当以解表散邪兼以清热,若热明显者,可根据证情加入生石膏、栀子等。痒甚加白蒺藜、白藓皮、蝉蜕等,血虚明显可加入赤小豆、当归等,内湿明显者可加入生苡仁、败酱草等。 知识储备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反”字说明不是常规现象,反有热色,说明想出汗但出不来。同时伴有身上痒,就会伴有身上会痒的现象。太阳病汗出要用桂枝剂、无汗则麻黄剂。要出汗又出不来汗,正好介于麻黄剂和桂枝剂之间,所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上要注意合方的思想,准确把握症候。 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妙用:很多人到了晚上,一进被窝就感觉身上痒,白天天气冷,没有要出汗却出不来的状态,一进被窝身上会慢慢的热,当要出汗,汗又出不来,就会出现“痒”,可以考虑桂枝麻黄各半汤。 在治疗中间,倘若久虚、常年不出汗的病人,就得想办法让他出汗,在出汗之前就会出现身痒,要先通过泡澡桑拿等方式先把长期堵塞的毛孔打开,再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效果会好。
皮肤瘙痒中医辩证
皮肤病症状一般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种。其中瘙痒在主观感觉症状里最为多见,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如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表现的皮肤瘙痒,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如瘙痒症。因此,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皮肤瘙痒机理和病因 正常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为3种,即游离神经末梢、毛囊周围末梢神经网和特殊形状的囊状感受器。皮肤瘙痒(痒觉)的最强部位在表皮与真皮连接处,表皮中部的某些痒点亦可发生皮肤瘙痒。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胰蛋白酶、血管舒缓素等都是引起剧烈瘙痒的主要介质,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皮肤细胞中。不同的痒觉感受器与来源不同的配体特异结合后,传递冲动导致皮肤瘙痒,但详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皮肤瘙痒的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尿毒症;阻塞性肝胆疾病的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等引起的胆汁淤积;某些血液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肿瘤;感染性疾病中的艾滋病、蛔虫病、旋毛虫病;自身免疫病中的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外因包括:季节、气温、湿度、地域的变化;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使用强碱性的洗涤用品,穿化纤或伪劣染色的衣物;某些昆虫或微生物,如蚊虫叮咬、疥虫、阴虱、真菌;小儿尿布及粪便残留物的刺激等。此外,皮肤的健康与否、年龄大小、饮食的偏嗜、睡眠的好坏、大便干燥,以及精神紧张、激动、抑郁、焦虑等均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Z121107001012104) 中医学在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方面也有相关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大成・诸痒》强调“风盛则痒”等。 2 辨证论治 2.1 实证 2.1.1 风痒 发病急,变化快,游走性强,痒无定处,时作时休,多见于荨麻疹、瘙痒症等皮肤病,伴有恶风,微发热,头疼咽痒等症,苔薄白,脉浮缓,乃外感风邪所致,治宜疏风解表,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痒有风寒和风热的区别。风寒证多由外感风寒引起或加重,得暖则减轻,皮疹颜色淡或白,口不渴,舌质稍淡,苔薄白,脉浮缓,乃风寒束表,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风热证见瘙痒难忍,由外感风热引起或加重,得冷则缓,皮疹色红,微热恶风,心烦口渴,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外袭,治宜疏风清热,可用荆防方加减。 2.1.2 湿痒和热痒 两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瘙痒类型,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多发生于湿疹、银屑病、药疹、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炎等皮肤病,以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结石等疾病。湿痒持续时间长,缠绵不愈,浸淫四窜,可伴有水疱、糜烂、渗出,皮疹色淡,头重如裹,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证属湿浊内阻,治宜祛湿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热痒可见瘙痒难耐、剧烈,伴有皮疹的潮红、灼热,甚至肿痛,大便干,小便黄,口渴喜冷饮,心烦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热入营血,治宜清热凉血,方用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丸加减。湿热痒表现为瘙痒时间长,搔抓不止,伴有糜烂�红,头困重,小便黄,口有异味,舌苔白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壅滞,治宜清热燥湿,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在辨治过程中要注意,湿痒和热痒能互相转化,如湿痒日久化为湿热痒或热痒,热痒经过治疗转为湿热痒或湿痒。临证还应 结合三焦辨证进行分析,若上焦湿热,可选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加减;中焦湿热,可选连朴饮加减;下焦湿热,可选萆�渗湿汤加减。另外,根据脏腑辨证,属肝胆湿热证者,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属湿热蕴脾证者,可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2.1.3 虫痒 皮肤瘙痒有匡,痒若虫行,夜间或遇热加重,多见于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蚊叮咬、蜂蜇伤、虱病等。常因动物分泌物的刺激,出现皮肤红肿热痛和瘙痒的症状,辨证要把外感毒邪放在首位,治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其次,根据伴随的不同临床表现,灵活治疗。若湿重,宜祛湿止痒,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宜清热燥湿,方选清热除湿汤加减;若热重,宜清热凉血,可选犀角地黄丸加减。 2.2 虚证 2.2.1 气血两虚 遍身皮肤瘙痒,肌肤甲错,多见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瘙痒症等疾病,伴有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益气补血止痒,方用八珍汤加减。 2.2.2 肝肾阴虚 皮肤瘙痒无尽,搔抓不止,多见于皮肤淀粉样变、肝硬化、干燥综合征等,伴有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止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2.3 肾阳虚 泛发性皮肤瘙痒,无力搔抓,多见于结缔组织病、尿毒症患者,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面色?白、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肾阳止痒,方用肾气丸加减。 2.3 虚实夹杂 2.3.1 卫气不固 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行于脉外,有护卫肌表、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的功能。卫气虚则肌腠不密,卫外无力,常自汗出,而汗孔开合失常,则易感风邪,出现时作时休的游走性皮肤瘙痒,常见于荨麻疹,伴有恶风自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乃卫气不足,外感风邪,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益气祛风止痒,方用玉屏风散加减。 2.3.2 肝郁脾虚 皮肤瘙痒难忍,搔抓不止,限于身体某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局限性)多见,伴有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乏力,舌苔白,脉弦缓。乃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属虚实夹杂之证,治宜疏肝健脾止痒,方用疏肝散加参苓白术散加减。 3 结语 皮肤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也是很多疾病的伴随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无论是皮肤病还是其他系疾病,在治疗皮肤瘙痒时,应根据皮肤瘙痒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伴有的相应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外感和内伤相结合,仔细辨证,分清虚实,对证用药,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