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如懿传》给了那拉皇后另一个美好的结局
最近工作压力太大,在破碎的休息时间里,总喜欢放《如懿传》的几个片段来看。作为《如懿传》的原著粉,我从2013年年底将《如懿传》1-4部通读完成,后续因为工作原因第6部大结局没有看全,以至于对《如懿传》的结尾迟迟没有了解。后来汪俊导演将这本小说搬上银幕,我本人非常期待,特别是当我知道主演是周公子的时候,作为公子的拥趸,又对剧版《如懿传》多了几分期待。
对于《如懿传》我大概有以下几个认知的阶段:
1.初读小说阶段:本着相同作者之前的珠玉之作《甄嬛传》在前,希望《如懿传》能够延续前作的风格,希望女主一样披荆斩棘一路走上人生巅峰。但读书之前便也了解到那拉皇后最后的结局,感觉此书主角应是宫斗失败的结局。
2.深读小说并了解历史阶段:到2014年读到第5部的时候,我还特意去查了那拉皇后的一点史料,我才觉醒到,这部小说讲述的并不单单是后宫争斗,而是一代帝后的婚姻围城。那拉皇后可以说是满清260多年历史里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后之一。可以与“顺治之死”、“太后下嫁”、“雍正被刺”、“乾隆身世”并称清宫五大疑案。更有很多史学爱好者,专门研究那拉皇后。而《如懿传》则是给了那拉皇后另一个,让我们现代人都更加能够接受的结局。
3.剧版《如懿传》上映之前的各方信息:汪导之前的作品让我非常喜欢,无论是现代剧还是古装剧,他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微博上看到汪导说《如懿传》的体量可能是100+,作为剧迷,还是十分期待。随即放出的“节气海报”、“各宫妃嫔朝服照”、“场景剧照”、“角色定妆照”等,都吊足了我的胃口。特别是演员中邬君梅和陈冲两位《末代皇帝》中的两大后妃30年后再度“合体”,更是给人无限的期待。气质美女张钧甯饰演的珂里叶特氏更是我在小说中最喜欢的角色之一。而后则是《如懿传》被各种负面新闻狂轰滥炸,比如来自某同期电视剧编剧导演的恶评:周迅老气,比如《如懿传》拖死新丽传媒,比如《如懿传》涉及宫斗一直不过审无奈删减剧情……等等的负面消息让我对这部剧能否顺利和大众见面产生了一些忧虑。
4.《如懿传》开播:看到了周公子饰演少女青樱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那种美人迟暮的伤感,弥漫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散去,但作为书粉剧迷,这部剧我还是要看下去的。当初记得《甄嬛传》播出的时候,原著玄凌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帅哥,当听到陈建斌老师对着孙俪喊“嬛嬛”的时候我也不适了很久,但是毕竟剧情还是符合历史设定的,所以对于周公子的扮相以及少女感不再的脸庞,我可以忽略不计了。剧版《如懿传》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虽然故事主线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出入,但是能够看出,导演编剧为了这部大剧能够和观众见面,其实是费了很多心思的。
经理了上述四个阶段,我对《如懿传》的关注度和热爱程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制高点,当最后一集结局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和原著结局有所不同的结局是导演和编剧给那拉皇后的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这个结局或许能够抚慰那拉皇后悲惨的一生。
而如今,我经常会放几个好看的桥段,作为我工作之余的调剂,我也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如懿传》的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于符合历史。
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播出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历史爱好者冠以“不尊重历史”的标签,其实历史是什么样子我们现代人谁也不能客观地100%地还原,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相对客观。而《如懿传》中对几个重要角色的布置安排都是相对来说符合历史史实和野史描述的。例如乾隆挚爱孝贤皇后,很多野史对孝贤皇后之死也是有诸多猜忌的,所以小说中对皇后的设定——和乾隆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恩爱,也是在合理范围之内的。
对于珂里叶特氏的设定就更加合理——为了生育皇五子永琪而出现了身体上的缺陷,无法再得乾隆宠爱,以至于活到80多岁只生了永琪一人。当然这里珂里叶特的名字有些瑕疵,珂里叶特氏的汉族姓氏就是海氏、潮氏,剧中的珂里叶特氏名海兰,其实历史上初封海贵人的珂里叶特氏的“海”指的不是“海兰”的“海”而是她的姓氏“海”,如果照剧中命名来说,珂里叶特氏 海兰应该是——海氏海兰。当然瑕不掩瑜,这是我看过对愉贵妃的记载之后的一点小小的勘误。
《如懿传》特别为黑粉诟病的就是关于令懿皇贵妃魏佳氏的姓氏和封号的变更。关于这一点,更凸显了黑粉们费尽心思地去黑《如懿传》。其中黑粉的主要观点就是:宫斗剧拍得那么温吞水,如懿怂得连周边亲信的周全都护不了。然后转过身来就又说,因为《如懿传》刻意宫斗,黑化了魏佳氏,所以改了姓氏为卫氏才过审……一边嫌弃着《如懿传》并没有《甄嬛传》那么多宫斗的戏份,一面又在黑说因为宫斗太多黑化了历史人物而改姓。这样前后矛盾的抹黑,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实历史上的魏佳氏并不是皇帝最爱的女人,乾隆21年至31年十年间,当乾隆和其他年轻妃嫔在宫中及时行乐的时候,我们的令贵妃已然沦为乾隆生育的工具,为乾隆皇帝生下四子二女,十年六胎的频率足以让魏佳氏大损元气了。更有野史称魏佳氏尸身不腐是因为身中剧毒,综合所有的这些星星点点,《如懿传》才塑造了一个如此狠绝的魏佳氏形象,也让前前后后的蛛丝马迹连成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故事。(例如:剧中说卫氏和如懿肖似,最后的封号是令懿,身中剧毒导致尸身不腐等)
关于那拉皇后之谜。
历史对那拉皇后既讳莫如深又言无不尽。正史上对她的记载寥寥无几,野史上却对她的谜团有着诸多猜测。综合现有的史料来看,其实那拉皇后是得宠的,在很多清宫档案中的记载都能体现出乾隆皇帝对那拉皇后的宠爱。而最主流的评价则是:因为早期那拉皇后年纪比乾隆小很多,乾隆只宠爱年龄相仿的富察氏、高佳氏、苏氏、金佳氏,那拉氏并不受宠,所以一直无所出。后富察氏过身,高佳氏更是早于富察氏作古,能够正位中宫的人选不外乎是生育了二子一女的苏氏、已生育二子且孕中的金佳氏。但是看出身,这两位一位出身汉军旗,一位是来自义州也是汉军旗,所以这两位都不如满军旗的那拉氏。
后来的历史发展就是那拉氏被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此次册封几乎是按照皇后礼制办理的)其实皇帝此时才发现这位娴静少言的皇贵妃原来有如此好处,皇贵妃册封刚过半年,孝贤皇后丧期已过,循例将那拉氏晋封为皇后。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半年之内,为那拉氏办了两次册封皇后的礼仪。
接下来就是那拉皇后的高光时刻,虽然乾隆说过“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但对于那拉皇后,乾隆皇帝还是恩宠如常。而那拉皇后的一生并没有因为成为一国之母而终结,她苦命的女儿和皇十三子永璟的夭折,给她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加之自己中年得宠,又兼得丧子丧女,那拉皇后逐渐进入到了女性的更年期。加上红颜未老恩先断,以及乾隆中后期生活的奢靡,魏佳氏逐渐上位,深得恩宠。那拉皇后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打击,于是在南巡途中“迹类疯迷”被中途送回,不废而废。
这是主流通说观点,因为乾隆很早就把孝贤皇后的两个儿子都立为了太子,而那拉皇后的十二子却迟迟没有被立。年轻时候备受冷落,然后又骤然得宠生儿育女,却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的那拉皇后再也经不起新宠上位(魏佳氏)和迟迟不立太子的双重打击,最后出现了史稿中记载的“断发”一事。
无论如何,那拉皇后不该以一己之身去挑战皇权威信,落得个最后幽死冷宫的下场。
而《如懿传》却给了那拉皇后一段年少旖旎的爱情故事,将历史上的冷落标注成了乾隆皇帝对她的别样爱护,两心相知,红荔青樱朝夕相见。至少我希望那拉皇后的一生有过《如懿传》里的年少相恋,中年相知相惜,却无奈帝后之份,最终离心。
我了解了那拉皇后的历史之后,更加感谢《如懿传》给了她一个这样的结局。看到最后乾隆将一缕白发和如懿的断发放在一起的时候,我替那拉皇后高兴,因为无论真正的历史如何,她终于跟自己的少年郎,同寝同穴,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