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版「茶馆」在讲什么?这个时代的导演之殇
昨晚去看四川人艺排的「茶馆」,除了舞台设计、灯光有点美感,其他的乏善可陈,话剧演员的那点矫揉造作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个表情细节都表现出来,可惜都存在用力过度的嫌疑,舞台剧的老毛病了。舞台场面很大,几层大阶梯陈铺下来,像是体育场的观众席,可惜整个阶梯布景都是银灰色的,到后面看起来有点单调乏味。灯光打下来舞台十分耀眼,光线从四面八方反射到演员的脸上,闪闪发光。刚开始打开幕布,我就被布景吓到了。一眼看去有几千张椅子,不一会儿功夫台上坐的演员就快比台下多了,看上去眼花缭乱。有采耳、泡脚、睡觉、装模作样瞎扯淡、各色人等,店小二时不时飞一下手里的毛巾以示川版茶馆的特色。
第一幕人多尚可理解,到后面第二第三第四幕,这些演员就开始没完没了的来回穿插,一会儿坐在暗处一动不动,一会儿开始装疯卖傻到处奔跑,一会儿又躺在地上装死,要不然就戴个围巾来回走动装神弄鬼。上场就是从舞台上面几层摆放的椅子上站起来开始表演,到下场时候就回到原位置上坐下,哪怕前一秒还在声嘶力竭、求饶、砍头和抓人,坐下来立马神色黯然,一脸的半死不活,全部都是丧眉搭眼。不只是导演的创新之举,还是不好意思得罪演员让大家伙儿都来漏个脸。「茶馆 」说到底是群像戏,三教九流,时代变迁、生活不易、世事无常,在如此浮夸的舞台之下让人有种难以喘息之感。多层的舞台看起来立体感很强,即使是在楼下对各个细节也可以捕捉的比较清楚,不过也有种压迫感,让这个剧看起来颇为沉重。沉重的东西再反复回味,不也还是这些剧情和角色么?该讽刺的北京人艺的早就讽刺完了,该思考的我们也思考了忘记了。导致我一直在寻找新鲜的东西,寻找无果,以至于找的我很疲劳,最终昏昏欲睡。
由于本人无在四川生活的经历,对于这川版的台词没有神恶魔特别的感触。有些细节该是外地口音的可惜说的还是川普,但是剧中人物也常常提起“北京城”,“西直门”,“德胜门”这些地名,可见底色并没有加以改变。也可以说这部剧脱离开首都北平那么存在的价值就不是很大了。中场时一要饭的敲竹板向观众表达了一下导演的意图,说是四川茶馆遍地都是,喝茶也是大街小巷平民百姓热衷的休闲活动,正好是拿四川的本土文化向老舍先生致敬。四川的盖碗茶分为...等等。其意思就是这是一场四川茶馆文化和京城中的大变迁各种人情百态后的文化的嫁接之礼。整个版本还是大量的模仿了台词语气和动作,这方面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到有些无聊。
南派的剧团是否可以参透到北平那个年代的厚重感我表示存疑,原版「茶馆」里的包袱在这里都没有抖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那个年代里的诙谐台词,语气带来的荒诞感能把这厚重感勾勒出来,沉痛无比的舞台表现像是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又久久不能释放,如此缺少了张力。
虽然导演改编能力不行(也许是没胆子),但是狗尾续貂的能力还是有点的。在剧的最后阶段演员开始合唱“新中国赞歌”,“团结就是力量”等,一直在第三幕第四幕四处游散的学生们派上了用场,一人拿着一个红绸子到处乱跑,或是拿着左派宣传单页四处分发,小脸都被涂得红扑扑的。这时王掌柜刚上完吊,沈处长不知是结巴了还是傻了站在舞台正中间一个劲儿的说“好”(“蒿”)。舞台的另外一边几个粗莽壮汉开始跟茶馆里堆在一起的椅子过不去,把椅子举起又重重摔下,越来越疯狂以至于一个壮汉还脱了上衣秀出了一身肥肉。然后与这帮稚嫩学生合流放声高歌了起来,小刘麻子、小丁宝、沈处长一干人等不知所踪,在最后的最后,所有人上台合唱,毫无差错的谢幕。我对砸椅子的镜头不是很理解,导演这是在说“破四旧,打砸抢”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个讽刺剧,不管表现的好不好,还是我眼里见缺失。
以前看过林兆华先生的访谈节目,他口口声声说,茶馆在中国话剧的地位让他觉得是中国话剧的悲哀。话剧发展这么多年,还是在忠实过去,抱着一块老骨头啃,哪怕再想也有乏味的时候,就算是「茶馆」这么好的剧,我深以为然。话剧如果不再高屋建瓴,更和时代贴合起来或许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国字号的这帮老前辈在这种形式的话剧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但是现在时代已然不一样了,指望这批年轻演员再有这种厚重感我觉得不太现实。可是当下的时代戏貌似没看到什么出色的作品,在这样下去,话剧也要作古,我们也成了抱守过去那一套、固步自封的成年人了。
导演这么折腾为了什么?除了找饭辄之外,我觉得是没好本子了,这点故事再去聊也就那样了,如果不再改编我们去看你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