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的故事》第二章读书笔记(4)
4.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
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待补充)
对待私产、对待外国商人、公民权的范围、居住地的选择、士兵的培养
克里斯提尼执政前的混乱
用军事力量推翻“庇西特拉图体制”后,斯巴达人考虑在雅典建立一个与斯巴达相似的政体,也就是在雅典引入“寡头政治”(少数人统治的政体)
雅典公民反抗,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和伊萨哥拉斯以失败告终
克里斯提尼改革

拓展阅读:
改革目的:
(1)绝不允许僭主政治在雅典死灰复燃。因为不管让人多么舒服,僭主政治终究不是一个全体公民平等参与国家政事的体制(继承了梭伦改革的精神)
(2)必须建立一个可无限激发人力资源——雅典公民活力的体制(继承了庇西特拉图的政治)
改革方法:
(1)解体旧势力,划分行政区

“部落”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部落。因为自然形成的部落变成了人为建立起来的住民共同体“行政区”。因此,说到城邦国家雅典的部落,只能用“tribus”而不能用部落一词
目的是要在雅典建立起这样一个政体:尽管没有国王或僭主,却能防止各“部落”肆意妄为,以确保国内统一
(2)实施户籍制度
有效地保障了兵源,城邦国家雅典的安全保障基础得以确保 雅典公民的名字发生了变化,重视个人才华的时代到来
(3)改革雅典政体


人类史上诞生了普通公民也有权参与政治的政体(直接民主政体)
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开始改革,经过几年时间得以最终完成。这一政体持续了170多年,直到公元前322年。其间虽有过小的变动,但是基本形式保持不变
(4)陶片放逐法
城邦国家雅典采用陶器碎片代替纸张进行投票(纸莎草需要从埃及进口,非常昂贵)
目的
防止雅典重回僭主政体,保证克里斯提尼自己的改革成果——民主政体在雅典落地生根
规则
(1)目的明确,只为决定是否放逐某个人。此人有可能给城邦国家雅典带来危害。
(2)以放逐为目的的投票一年一次。
(3)参加投票的人数不能少于6000人,少于6000人自动流会,投票无效。
(4)票数超过半数,处以当事人流放国外10年的惩罚
对象
“可能带来危害的人”
因此,决定是否放逐某人的不是审判官而是公民,也就是说这不属于司法问题,而属于政治问题
后果
遭到陶片放逐的人不是罪犯,因此他们的资产不会被没收,家人也可以留在雅典。只是本人在被流放的10年间不得踏入阿提卡地区。其间他可以指定资产管理人,也允许他让管理人给自己送钱。
弊端
“陶片放逐”实际上只是有投票权的人中7.5%的人决定的 陶片放逐成了排挤政敌的一种手段
废弃
最后一次陶片放逐是在公元前417年。此时,从确定陶片放逐制度算起已经过去了85年
雅典成功确立民主政体的原因:
雅典成功确立了中产阶层的地位。最先由梭伦迈出第一步,接着庇西特拉图大大提高了雅典的经济实力,继他们之后的克里斯提尼又实施了进一步的改革。至此,雅典出现了“健全的中产阶层”,他们亲力亲为参与生产
将领土划成小片,再对小片进行重组,这样的做法缩小了社会差距。没有中产阶层的社会很难实行民主政治,这不只是历史现象,现代的世界形势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克里斯提尼改革的评价: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并没有止步于“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亚里士多德)。不断推进建立民主政体,是为了推动雅典向实力主义(meritocracy)发展的进程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公民掌控国家政治方向”,而是“精英构思并提出国家政治方向,交由公民决定”。 克里斯提尼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自己所属的特权阶层。不仅如此,他还力图保留这个阶层。他只是要重新分配当时的雅典社会力量,以此彻底切除特权阶层的毒瘤。 雅典的民主政体不是产生于高深的意识形态思考,而是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只有领袖人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雅典的民主主义才会在这个时代发挥巨大的作用。当民主政体转为意识形态的时候,等待城邦国家雅典的就只剩下衰败了
雅典民主之幸:
“克里斯提尼改革”和第一次希波战争之间相隔15年时间。如果晚些时候完成,很可能赶上前所未有的国难当头之际,也就是波斯入侵之时,那么民主政体很可能毫无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