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Shanghai 之 枕流公寓
![]() |
枕流公寓 Brookside Apartment
华山路699号-713号
这是一幢静静矗立在华山路一隅的八字型楼房,灰黄外墙和稀疏攀缘其上的植物一同刻出记忆的痕迹。稍不留意,你就会忽略隐没在枝叶间的金色招牌——“枕流公寓”。它憔悴,又冷傲地拒绝融入不断日新月异的都市,径自坚守着它的历史,守护着游荡在周围不灭的灵魂。
往昔的记忆、逝去生命的故事,就随着这幢楼在静默中老去……
枕流公寓建于18世纪30年代,由哈沙德洋行设计,馥记营造厂施工。取名为“枕流”,因为公寓内有2500平方米的花园、草坪和山石水流,地下室还有游泳池。这样的设置在当时公寓楼中是极为少见的。“枕流”二字出自于《世说新语》,取“枕石漱流”的含义。也许是希望人生活于此能暂避喧嚣,过上枕石漱流般的生活。
这栋原是英资泰兴银行大班1900年建造的花园住宅,不久便被李鸿章家族购去,业主是李鸿章的第三子李经迈。1930年,由美资哈沙德洋行设计,翻建成地上7层的公寓大楼,建筑面积7970平方米,占地面积3944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有2500平方米。大楼平面为曲尺形,主入口朝北。地下室有游泳池。当时它是上海西区规模最大的高级公寓,为了适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整栋大楼集中供暖,安装了热水汀(暖气片);顶楼的平台向住户开放,可以走上去远眺和散步。这些设施在当时无疑是一流的,因此受到老外们的青睐,常年生意红火。
![]() |
一如当初枕石漱流的设想,各界名流纷纷在此隐居。李经迈自己家就住在大楼中路的六、七楼(复式楼层)。1932年起,周璇就在这里居住,直到她离世,住了25年。解放后,枕流公寓又搬入更多文化名流和学者。有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和孙道临夫妇,演员乔奇、孙景璐夫妇,老报人徐铸成,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篆刻家吴朴堂,曾任《文汇报》总编辑的老报人徐铸成等。
写了一千封情书给傅全香的刘健,1955年在枕流公寓和傅全香有了第一次的会面,1956年又在这里和傅全香共结连理。
然而,枕石漱流终究只是一份希望,它不能阻止文革风暴的靠近,更无力庇护枕流公寓的居民。
文革期间,抄家、批斗之声打破了枕流公寓的宁静,造反派和红卫兵则不时冲入,家家提心吊胆地生活着,不知灾难何是降临或再次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1966年8月2日清晨,站在自家阳台上的叶以群,看到有车随造反派停在枕流公寓前准备抓他,就决然从六楼一跃而下,自己抢先结束了生命。吴朴堂等也在文革期间在这里被迫自杀身亡。
一时间,死亡和暴力的阴影笼罩在枕流公寓。
1994年4月19日的夜晚,公寓突然停电。华东师范大学34岁的文学博士胡河清终不能摆脱黑暗社会的重压,思想的羁绊,绝望地携纷纷扬扬的雨滴从四楼坠落在暗夜的大地。
伤痛的记忆盘踞在枕流公寓的每个角落,而人们心里的伤痕更是触手可及。枕石漱流最终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