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思維導圖 大綱 地圖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一、太史公家世淵源

司馬氏家世淵源

司馬氏先人事跡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爲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閒,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衞,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衞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争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爲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爲河内郡。昌生無澤,無澤爲漢市長。無澤生喜,喜爲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爲太史公。
二、司馬談

司馬談
(一)師承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黄子。
(二)建元、元封間入仕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閒,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1.論六家要旨
2.掌天官,不治民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
三、司馬遷

司馬遷
(一)生於龍門,在龍門山南、黃河以北耕牧,十歲時就能誦古文
按,龍門山在西漢屬左馮翊夏陽縣,唐改名為陽城縣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左馮翊夏陽縣
(二)遊歷山東、楚地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爲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遊歷山東諸國和楚地
(三)出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四)司馬遷出使回來這一年,天子封禪,太史公(司馬談)因事滯留在洛陽,沒趕上天子封禪大典,發憤且卒,囑咐司馬遷繼承己志修史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閒。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絶於予乎?汝復爲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爲太史;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絶。今漢興,海内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爲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五)太史公卒三年後,司馬遷為太史令
卒三歲而遷爲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1.五年後,太初元年,改曆法
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曆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紀。
2.表明繼承孔子修春秋之志,「小子何敢讓焉」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3.和上大夫壺遂討論
(1)孔子何以作《春秋》
(2)孔子時世道混亂,故作史記以明褒貶,今上繼位,天下太平,為何作史記,欲明何事?
4.編纂史文
(六)天漢三年,遭李陵之禍,入獄
按,此時司馬遷為太史令已經十二年了。
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歎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脚,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吕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四、成太史公書,自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說明卷次及體例。藏之名山,副在京師
按,武帝獲白麟,以黃金作麟足,太史公敘事止於此。
【集解】張晏曰:“武帝獲麟,遷以爲述事之端。上紀黄帝,下至麟止,猶春秋止於獲麟也。”【索隱】服虔云:“武帝至雍獲白麟,而鑄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遷作史記止於此,猶春秋終於獲麟然也。”史記以黄帝爲首,而云“述陶唐者”,案五帝本紀贊云“五帝尚矣,然尚書載堯以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馴”,故述黄帝爲本紀之首,而以尚書雅正,故稱“起於陶唐”。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絶〕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爲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閒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黄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閒,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曰:“於戲!余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唐虞,至于周,復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至於余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迹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録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爲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蓺,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