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一)
提到投资理财,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毕业后参加工作二十年了,从没有静下心来耐心的思考这个话题,很多经历都跟这个话题有关,但都是零零散散的走过来无心总结,现在反过头再回想,用这个话题把这么多年经历串起来,想了好长时间竟然黯然失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借用《世说新语·排调》的诗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很多人说起投资理财会想到电视里有老师推荐股票,证券交易所大厅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股票蹭蹭几个涨停板,赚一波钱后落袋为安。这种观点是短视的,投资理财是一门学问,可以用一生去经营,不在乎朝朝暮暮,只注重天长地久。
大学校园在北京五环外,属于昌平县跟海淀区交界地带,紧靠八达岭高速,三面被村民的自留地包围。除过两个孤零零的学校,四周空旷荒芜全是农田,荒郊野外田园风光。大学四年朱辛庄没有太大变化,夏天可以欣赏一望无垠的小麦,冬天看树成群结队的麻雀飞来飞去,日子一天天过去平淡的像白开水。1999毕业前没有学习压力,一帮同学经常去学校后面的朱辛庄瞎逛,一批工人开动轰鸣的机器到处伐树,农民房开始拆迁,村里车水马龙场面很热闹。我跟几个同学讨论说“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瞎折腾,谁会到这个地方来住”,开发商跟村民已经签了拆迁补偿协议,要在这里大批量开发房地产。房地产是个什么东东,对于我这个农民的儿子根本没这个概念,我们祖上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宅基地,自己动手盖房子住,没住过商品房也没想过,所以这个地方盖房子关我鸟事,瞎折腾。大三时有门《政治经济学》必修课我非常感兴趣,废寝忘食死记硬背考了九十三分,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一,政治和经济的理论倒背如流,郊区盖房子跟经济有个毛线关系,敲破脑袋也想不出这里面的名堂,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没有再进一步思考。
后面大家共同见证了学校附件的发展,国家开启三驾马车(住房、教育、医疗)改革,北京从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房地产,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回龙观地区房价从两千块钱起步,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城市配套设置的完善提升,这里的房价也不断上涨。2010年去北京出差时顺便回学校参观,学校的建筑面积和周围设施增加了几倍,附近商品房价格已经跨入两万到三万区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和不太干净的环境,再想想房价让我大跌眼镜,真的看不懂经济发展的规律。这点北京的同学应该深有感触,房价是一个跨不过去的话题,也是心里永远的负担。
毕业后在东北参加了半年外部培训,2000千禧年前回到单位,一个美丽四季如春的城市,单位分配了一间单独的海边宿舍,推开窗户可以俯瞰大海,房间里配套一应俱全,公司食堂配餐丰富多彩,饭卡里的钱每个月基本花不完,跟学校的生活反差太大,幸福来的太突然,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让我受宠若惊。我记得世纪年前一天我到广州找到了刘S,兴高采烈的讲述单位环境如何优越,如何让我满意,那天晚上我们买了啤酒庆祝,一起等到钟声敲响庆祝新世纪的到来。
单位离市区六十公里,并且吃喝玩乐配套设施全套都有,我是个快乐的单身狗,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玩,周五下班坐班车到市里消费,公司在市区有职工招待所,双人间每人五元,单人间十元一晚上,作为福利收费非常低。没有什么爱好沿着每家商店逐个参观。2001年有次周末在市区有同事邀请去坂田参观万科四季花城,当时的第一批商品房,环境真的好漂亮,均价两千元出头每平方米,有套一百二十平米的户型总价二十三万,售楼小妹极力给我们推荐,我不懂买商品房是为了住还是投资,再说了二十多万对我也是个天价。我同事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对房子兴趣很浓,了解了很多信息,糊里糊涂第一次接触商品房,觉得售楼小妹很年轻漂亮,其他没有收获。
2001年单位在市中心建了三栋商品房,对员工内部抽签认购,当时市场均价八千元每平米,员工打完折后六千元每平米。平时在单位有宿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感觉没必要买房子,上夜班时大家聊房子这个话题,老师傅对我说“赶紧买房子,哪个面积最大就买那套”。刚毕业的大学生看问题只顾着眼前,没有长远眼光,所以单位认购房子登记时我也没报名,然后很潇洒地回老家休年假。休假到了一半,有天值里一位兄弟给我打电话说选房开始了,怎么没有我的名字。跟家人提起这个事,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了一辈子农民,自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买房子,所以这个事情就搁浅了。
休完假回到单位,选房还在继续,看到同事们都报了名,我就开始着急,因为没有报名排队,就没有资格选房。2001年下半年回到北方和妻子(当时的女朋友)登记结婚,结婚后妻子辞职一起到深圳,这时才想起来在深圳要有个住的地方,正好单位第二批选房开始登记,我赶紧报名参加,只能选挑剩下的高楼层房子,当时花了四十多万的天价买了这套两房,虽然面积小而且朝北,但陪伴我们一家人住了十五年,2016年因为经济上原因卖了这套房子,均价七万多。选房时还有一套三房,总价只多了二十万,老师傅极力推荐选面积大的三房,但我看看手里的钱始终没有勇气多付二十多万买大房子,等到过了几年儿子出生,老家来人照顾小孩发现住的地方太小了,那时候房价已经飞涨,工资始终赶不上房价的涨幅,到2016年卖我们的两房时,两套房子的市场价相差两百万。一步错,步步错。
还好有了个两房可以居住,省吃俭用等2014年底付房钱时居然凑够了四十二万,一次性交完了房款。实际上压力都来自内心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无知,三年前如果选择买大房子是能承受的,从来没从银行贷款,也不知道如何办理手续,干脆一次性付清,不会利用银行的金融工具。
2002年开始,我们小区对面又开始建房子,每周我的都站在二十五楼照相,看着对面楼房一天天在增高,等到2003年时开始对外出售,近水楼台先得月,售楼小姐给我们推荐了一套三楼的一室一厅房子,特价大概三十四万。看房子只是看热闹,没发现买房子的意义,看了一圈后我们拒绝了售楼小姐的建议,转身到浦发银行办理一张储蓄卡,把手里的钱全部存进去买了理财产品,另外还领了一桶食用油。后面房价飞涨,现在这套房子市价最高已经到五百万。
2004年开始首先是深圳并带动周边城市房子开始涨价,上班几年喜欢上网看新闻,面对房价有一部分人认为泡沫太大,有崩盘的风险,并引用日本房地产的例子,当时我特别喜欢看凯迪社区猫眼看人论坛,了解的人知道它是一个批判性并负面思维的网站,充斥着很多愤青的观点。每次上夜班时我喜欢跟一位领导辩论房地产话题,讨论激烈时还从网上摘抄一些文章做成PPT在大屏幕上讲解,我每次都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争来争去也没什么结论,领导最后总是呵呵一笑,或者笑而不语。
2005年这位领导首付六十多万在市区中心买入了一套四房,总价才一百多万。好多同事也开始在惠州淡水投资买房,因为环境漂亮,小区新颖,价格只有深圳三分之一不到。2006年外培结束后,经过同事推荐,五一节期间我和妻子去淡水看房子,看中了一套四房,总价四十五万,只看了两次就签了购房合同,后面几年里办理各种手续非常麻烦,我们请假不停的在两个城市奔跑。
惠州房价到后来被投资客炒作后一蹶不振,因为需要资金,2013年这套房子卖了整整一年终于降价卖出,投资了七年账面上涨了一万元,其中的各种手续费算下来不知道亏了多少钱,而且更重要的耽误了在深圳的投资机会。我们领导的买的深圳市区的房子不但解决了自主问题,现在市场售价最在一千五百万。现在每次跟领导提到这件我都后悔的想一头撞死,狂妄和无知总是要付出代价。
2004年前忘记具体日期,我们到梅林关外YS山庄看房,当时关外的房价还是洼地,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居住人口众多,到处脏乱差。中介带我们看了一套三房,实用面积很大而且装修很完善,是五口之家居住,卖家开价十九万,最后谈到十七万,因为是二手房单价非常低,卖家老太太很真诚地愿意降价让我们买这套房子,回去后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放弃,现在这套房子涨了至少十五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