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探微》59
《法华探微》(59)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原创: 吕真观 实证的佛教 1周前 《法华探微》(59)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时,有一位无尽意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字,有何因缘来历?”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璩、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崄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这里的文字,很容易让人在理解上产生偏差,我们要特别注意。首先,佛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我们就要仔细想一想,这个“解脱”,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理解为痛苦的消灭,这是可以的,但这个消灭不一定是一般人以为的那样——痛苦一下子完全消失不见。 佛接着说:“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如果有人真的一边念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边往火堆里走,你觉得会怎样?火真的不会烧到他吗?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五阴身可能还是会被烧伤。前面也讲过:如果一味地以为只要念了佛菩萨的名号,或者修持了《法华经》,碰到危险时就不会有事,即使遇到了大火、大水,色身也都安然无恙,这种观念就违背了“诸行无常”的事实,不是正见。所以,这里说的火不能烧,和禅宗公案里的一样,都是在讲众生的第八识——这个不生不灭的常住法。而且,“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个“观世音菩萨”不一定就是指大家所熟知的那位菩萨。前面也讲过:众生的第八识具足一切功德,观世音菩萨的无量神通力,其实也都是第八识成就的。所以,可以说这个菩萨就是我们的第八识、我们的自性如来,它能了众生心行,并即时施行救护。 这里不适合解释成“只要念了菩萨的名号,水火就不能侵害他的身体”的原因,除了与事实相背以外,还有一点:我们不能把佛教理解、宣传为过度强调神通的宗教,一旦这样做,就会有人利用它来蛊惑人心,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段说的感应,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佛菩萨确实能在你业力允许的范围内,用神通来救护你的五阴身。也就是说,当你的业力和福德允许你得救时,观世音菩萨可能真的能救护你脱离险境;不允许的话,佛菩萨就算有再大的神通力,也不会违背事实规则来维护这个本身就是无常的五阴身。《大般若经》说“读诵般若,兵刃不伤”,《大智度论》解释:只要有时救得了,就不能说经文是空话。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说称念“观世音菩萨”对保护五阴身完全没有效果,但也不能执着地以为每次都能救到,否则,就违背了因果法则和五阴无常的道理,跟外道法没差别了。我们在解释下面的经文时,就不多讲这种层面的意思了,尽量都从第八识的角度去说明。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如果你被水淹了,称念菩萨的名号,就会到达安全的地方。从第八识的角度看,这也都说得通:就算你被水淹死,总会再投胎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璩、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佛教定义的“解脱”,一般是指永离诸苦,这里是指暂时离开某一种痛苦烦恼。可能这些人最后全都死了,但他们也离开了这些痛苦。我们换一种角度看,无论众生遇到了怎样的痛苦,当恶业报完后,痛苦一定会结束。很多时候,人死了也是一种解脱。比如,有的人病得很重,没几天就死了,这也是解脱于病苦之难,总比在病痛里一直熬着好。所以,如果有病人念了观世音菩萨之后,很快就死了,也可以说他已经解脱了病苦之难。少数的情形,众生是凭借诸佛菩萨的威神力逃离险境、得到解脱;但多数情况下,众生都是在自性如来的运作下,一次次离开痛苦、暂得解脱;不仅如此,将来他们也一定会在自性如来的加持和护佑之下,入于佛道,成就究竟的解脱。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也就是说,这个观世音菩萨名字的由来,是祂普遍地观察世间的有情,如果有人念诵他的名号、有所祈愿,祂就会来实现这些愿望。从这个定义来看,第八识特别能担当起“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每一个有情都有一个第八识,它随时随地都在了别这个众生的需求,会在业力允许的范围内用各种办法来满足他的愿望、解除他的痛苦。这跟前面讲的“能救一切众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在时间上,有的愿望能马上实现,有的要经过很漫长的年岁,比如成佛的菩提愿。其实,人间的大部分烦恼都是它可以立刻解决的,只有少部分没办法。再往深处说,一切众生的苦难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截止?度一切法到彼岸的时候。能到彼岸,就是涅槃,就是解脱了一切痛苦。而涅槃也就是第八识的自住境界,所以众生的解脱,都是依第八识而有、依第八识而达成。我们一心受持、修习第八识的法义,也相当于在称念它,依于它的功德力而解脱于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说它是“观世音菩萨”,完全不为过。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刀杖再怎么坚固,也是会坏灭的色法,即使在刹那刹那中,也一样不离无常相,所以是“段段坏”。“而得解脱”,砍死了,痛苦也就结束了。大家一样都是五阴,五阴一定是受人宰割、不得自在。但是,你的第八识永远自在,不受苦乐。所以,在有大智慧的人看来,法身本来就不生不灭,五阴身被砍死了也无所谓。如果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在智慧上得到了解脱。我们不能拘泥于字面上的意思。如果有人被判了死刑,他在刑场上拼命念“观世音菩萨”,难道就会刀枪不入了吗?中国古代的僧肇法师,是翻译这部《法华经》的鸠摩罗什的高徒。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他是被后秦的皇帝姚秦处刑而死的,临刑前,他说了一个偈:“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非常有气魄,这正是有智之人的自在解脱境界。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这也是一样,有智慧的人知道,整个世间就是一个梦境。就算有人用恶言恶语咒骂他,他还是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骂到我”。有人拿刀把他捅死了,他临死前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人能杀得了我”。所以,这里的“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都是符合正理的,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用恶眼看你、加害你这些事相,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自然是不能成立的。后面的内容也一样,就不一一解释了。 宋孝宗看到观世音菩萨手里捻着数珠,问瞎堂慧远禅师:“众生有难时,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念的又是谁?”禅师回答:“还是一样念‘观世音菩萨’。求人不如求己。”这个公案就能跟这一品的法义对应上。有大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这段经文是在讲第八识的神通力和功德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的名号,包括“观世音菩萨”,也就是第八识的别名。众生念“观世音菩萨”,也等于在念第八识,这只是经教所施设的方便,并非究竟了义的法门。懂得了义佛法的人,别说不称念名号,甚至不念一切的相!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在表相上绝对不称念佛菩萨名号,而是说他们明白一切法皆是第八识的显示,不需要刻意去念,即使他们称念佛菩萨名号,也不会落入取相分别。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佛继续说:“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就是这样深远广大。如果有众生贪婬的烦恼重,常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得以离欲。瞋恚和愚痴的烦恼也都一样。” 这种“常念……便得……”的说法,也是因中说果。现在很多人在念观世音菩萨,大概是除阿弥陀佛以外念得最多的。但是,这些人能不能在这一世就离贪、离瞋、离痴?大部分都不行。所以,这里跟“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是一样的道理——你念观世音菩萨,就跟菩萨结下了善缘,祂一定会想尽办法来帮你断掉贪瞋痴,但不一定这一世就能马上达成。现在很多修行人都太急躁了,他们会觉得:“我已经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了几百万遍了,怎么还没有断?”假设一个人,一天能念十万遍,一年就是三千多万遍,十年是三亿多遍。但是,我们要知道,就算他这样精进地念,也很难在一世里就把贪瞋痴全都断掉,因为这不是直接有效的途径。如果他想断贪瞋痴,应该从学习法义、思惟法义这方面入手,可以按解脱道的次第,先断见所断烦恼,再断修所断烦恼,这样就能很快地离断三毒的烦恼。这种修证方法是最稳固的,是修行的正因,但凡智力正常、没有严重遮障的人,都可以成就。如果只念菩萨的名号,而不懂佛法的义理,断贪瞋痴就会变得很慢。 不过,佛菩萨之所以要施设这个法门,是因为很多众生没有机会听闻正确的经法,或者听了也听不懂,甚至还会起不欢喜的心。对于这些人,就要用这个法门来度,让他们一直念到因缘具足。所以,这些都是前方便,我们不能毁谤这个法门。但如果是见道位的人来修这个法门,他不会死抱着这个名号念,而是会住在“观世音菩萨”的真实义里,这才是真正与经义相应的修行。不过,那些称念名号的人,也总有一天能够得入真实义,他会体察到:如果说有谁能随时随地与众生相应、解除他们的痛苦,那就只有第八识才能担得起这个名号。佛菩萨再怎么有本事,也不可能周全完善地照顾好每一个众生;只有第八识,才能和每一个有情相应,随时解除他们的痛苦和烦恼。 所以,如果你觉得念了很多遍佛号都没断掉贪瞋痴,那是你自己理解错了,经典本身并没有过咎。我们要知道,痴的断除一定要通过法相的观行,如果只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佛菩萨也不可能用一个神通就让你立刻得到智慧、离开贪瞋痴。他们通常的作法,是派遣善知识或自己变化成善知识来教化你,让你通过自己的思惟和抉择来断掉无明。所以,如果你念菩萨的名号,但有善知识来接近你、告诉你正确的法义,你却拒不接受,观世音菩萨也拿你没办法。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 佛继续说:“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所以众生应该经常心念,一定会有感通。有女人如果想生儿生女,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具有福德智慧、相貌端正的可爱儿女。” 这里也一样,不一定马上就能生男生女,或许这个因缘要到未来的某一世才能成熟。但你不要因为这一辈子没有如愿,就怪菩萨不灵验。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佛继续说:“所有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的众生,都一定会有大福报,所以众生都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然后,佛又打了一个比方:一个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甚至只是一时礼拜、供养的人,他所成就的福德,跟一个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号,又毕生广行四事供养的人完全相等,都是百千万亿劫都不会穷尽的大福报。可见,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会成就无量无边的大福德。所以,众生都应该这样做。 “观世音”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其实它就是在显示第八识的功德妙用。当初一定是有佛或菩萨,觉得这个名号能让众生种下将来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善因,所以用了这个名号,可以说它也是一个总持的陀罗尼。既然如此,大家受持这个名号,当然都会得到大利益。大家都知道《心经》里,玄奘的翻译是“观自在”菩萨,但鸠摩罗什翻译为“观世音”菩萨。有人说鸠摩罗什翻得不对,也有人说鸠师用的底本原文就是“观世音”。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会知道,比起这种文字上的小差别,真正的重点是要了悟“观世音”的真实义。你知道后,就能看懂《心经》、契合真正的般若波罗蜜;而如果不知道真实义,就算你把梵文学得再好,也一定不知道《心经》的真正道理,更不用说实证般若智慧了。 你可能又会问:“有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心中起念,不一定有语言文字相,这样也能说是‘观世音’吗?”这个“音”并不局限于语言文字。以自性如来的角度讲,第八识察觉心中起念也是“观世音”。甚至从广义来说,“观世音”可以指第八识了别、集起种子的所有功能体性,包括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所有种子。而如果从救苦救难的狭义层面来说,它便偏向指第八识的圆成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它与七转识的受、想、思心所尤其相应,特别是思心所。总之,它会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满足七转识的一切需求。回到刚才的问题,《阿含经》里“口行”的定义是:“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也就是说,你很清楚地了解一个法相,比如你知道自己被蚊子咬了,痒得不得了,这就是有觉有观的口行,有想阴相,也有受阴相。这时,就算你没有语言相生起,观世音菩萨(第八识)也能知道,而来帮助你,只是一般人不能察觉到,若是能够察觉到,他就破参开悟了。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无尽意菩萨又问:“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是以怎样的方便善巧来教化众生?”佛的回答,跟刚才描述妙音菩萨的基本一样,还是“现一切色身三昧”,这里就不多解释了。最后的“执金刚身”,可能是指金刚神。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佛继续说:观世音菩萨以种种身形,在诸佛国土中普度众生,所以大家都应该一心供养。祂也能在众生遇到危难时广施无畏,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又称祂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无尽意菩萨听到佛这么说,非常欢喜,立刻解下颈上所戴价值百千金的宝珠璎珞,递献给观世音菩萨,说:“仁者,请接受这法施珍宝璎珞。”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又恳请道:“仁者,请愍恤我们,接受这些璎珞!”佛也劝观世音菩萨,要愍恤无尽意菩萨和四众、天龙八部的恭敬心,接受他们的供养。观世音菩萨就接过了璎珞,分成两份,一份供养释迦牟尼佛,一份供养多宝佛塔。释尊在最后,又强调了一遍观世音菩萨的自在神力。 这里,无尽意菩萨说的是“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也就是说,他的这个供养不是一般的财供养,而是法供养。道理在前面的〈药王菩萨本事品〉里仔细讲过,这里就不多讲了。我们看,无尽意菩萨是有大智慧的菩萨,他知道要供养观世音菩萨,最好的当然是法供养。如果你是修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人,就一定要知道:你能行的最好供养,只有法供养,别的财物供养都完全比不上。只称名念菩萨,却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不是真正的法供养。你应该尽量随学法义,增上自己的智慧,来成就真正的法供养。 有的人希望念菩萨名来断掉贪瞋痴,却对学习法义没兴趣。但他没有想到,如果菩萨真的来度他,还是要通过说法才能让他了解。他如果不听,就是“不观世音”,这样能说是观世音菩萨的正信奉者吗?所以,你要知道,每一个来接近你的人,都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为祂有现一切色身三昧。你在外面,会遇到童男童女、长者、妇女等各种各样的人,这时你该怎么办?只要他讲的话有道理,你就应该听;如果没道理,你就不听。总之,不要拘泥于身相,不然就是自己跟自己设置障碍。如果你以为真正的法师一定是年纪很大的出家人,菩萨可能会像经文讲的那样,用你希望的身相来度你。但是,这也会让你越来越着相。当你看到菩萨化现成别的身相,比如用优婆塞、优婆夷的形相,为其他能信受的众生说法时,你就不会去听,可能还会随口说一句:“他是什么人,听都没听说过,还好意思跟人家说法,讲的肯定不对!”这样一来,你不仅错失了听法的良机,更是毁谤了菩萨。所以,如果你有智慧,就要知道不能着相,只要是能增上你的善知识,都应该随学,这样你的成就才会快,而且不容易走弯路。 下面是无尽意菩萨概括的重颂。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就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有大誓愿,从久远劫以来,供养侍奉数千亿佛,教化度脱无量众生。 “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只要众生听过菩萨的名号、见过菩萨身,在他心中留下的善因就能让他解脱于三界有为法的各种烦恼和痛苦。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峯,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呪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着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这里是具体的举例,比经文讲的还要详细,大家可以自己看。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观世音菩萨能在十方国土中随意现身。“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这就可以佐证刚才的解释:众生断烦恼的过程是渐进的,不是念了菩萨的名号,菩萨就在某个时刻突然作个法,把他的烦恼一下全都断掉。如果这么容易,佛菩萨度众生也就不会这么辛苦了。这一部分重颂主要赞叹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智慧和方便,很多地方也和第八识自性如来相通,比如“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等等。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品基本讲完了。这时,持地菩萨上前对佛说道:“世尊,如果有众生能听闻到这一品的法义,了知菩萨的自在功德和神通妙用,他一定会成就相当大的功德。” 听完这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会中有八万四千众生欢喜踊跃,发起了无等等菩提心。 “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无等等”就在指向唯一佛乘。我们要知道,只要一分等,就容易产生问题。比如分了大乘、小乘,常有人心里会想:“我是修大乘的菩萨,他是修小乘的声闻人。”差别计较的心理就出现了。而“无等等”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含有这层意思:“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无论是谁发了菩提愿,也都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才是契合于《法华经》经义的真正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