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声与循途》——音乐过于刻意,且无强故事性支撑
无论从音乐的角度,还是从故事性的角度,这本书可能都不太算我的菜
作者对古典乐应该颇有阅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很强,很多文内人物所作的音乐作品都很有画面感,可能因为本人并不是个音乐外行,所以在阅读时,这些文字能化成音符传递到我这,但很遗憾,我所能接收到的音乐都是非常刻意和晦涩的存在
比如穆康写的多首曲子,尤其是《困灵》,作者多次提到减七和弦、收于小三和弦,增四减五,稍有乐理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些组合在音乐里都是极其压抑、乖张的,阅读时产生的通感,让我觉得比马勒的交响乐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种感觉在书中最后说林衍要专门抽出时间研习马勒而得到了一种呼应感
但我想说的是,现实世界里,真没几个人听得了马勒,说得不好听,马勒的作品很多时候都不是乐音
作者在写到穆康、林衍录制穆大才子第四大主题时曾这样总结“非常艰涩、非常自我、非常不动听”
我觉得作者自己给出的定位,和传递到我这的听感是完全符合的,然而,这样晦涩的、通常只能成为小众流行的作品,竟然能让书里广大听众山崩海啸地给出经久不息的Bravo,让一群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都癫狂到像是一年没吃饭的人突然吃到了肉一样,我觉得逻辑上有点接受不能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重一点的词评论,那就是,“装”,我觉得书里无论是对音乐的描述,还是对音乐的反馈,都有点“装”了,过于刻意,就有些不舒服了
事实上,表现音乐的冲突性和抗争性,同样可以是大调的、明亮的、宽广的,就如作者在书里同样列举过的贝五《命运》,何苦全塑造得那么晦涩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我在开头说到,作者对古典乐应该颇有阅历,而没有直接说作者是业内人士,是因为里面有些许常识性的乐理描述或出了错,或有点违背常理,是挺让人出戏的
比如整个交响乐团在演奏前会由钢琴给出小字一组的a作为定音,即a1,但书里写的是A4;比如,作者应该不止一次提到增四减五,但事实上,增四减五在钢琴上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两个音,就像A和La就是同一个音一样,看似是在甩出专业知识,实则有些画蛇添足;再比如,穆大才子三大主题,所有的作品都只用这三个主题,可能吗,或许把调性转一转,大调变小调,是会大相径庭,但是主题之所以成为主题,是因为它有很强的主线,它是凸出的,无论是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也好,还是小星星变奏曲也好,即便搭配了无数个和弦、附加了多少个十六分音符,主线是不会这么轻易被淹没的,即使改变调性都不能。所以这样的设定过于玄幻,again,过于“装”了,这样的描述,是很难让我融入到书中竟然连专业人士都为之说服并俯首称臣的语境中的
可能,我这样评价一部书的音乐性,有点吹毛求疵了,看书嘛,何必这么认真
但我想说,我被朋友推荐此文的重要理由就是,这是音乐领域的第一文!既然音乐是这部网文的主打,且的确占据了全文很大的篇幅,我觉得是值得叨咕和探讨的
当然,我会被朋友拉进坑,本质还是想看故事、想看情节,只是,抛开音乐性,整部书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直至穆康和林衍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一个逃、一个追,有了一次小高潮
虽然前期两人被绑票那段按理也有紧张度,但阅读时更多让人感觉到的是突兀,为了把两个人拉回到一起,作者这是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情节安排了
或许,古典乐人的世界本身就活得有些散文,足迹遍布世界,还有慈善的合作与公演,我认为作者的描写很恰当,但恰当是一回事,好看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虽然吐槽了不少,但这部网文的亮点也不能抹灭
作者在描述感情线的时候还是很有功力,两位主角之间的火花及至惺惺相惜,铺垫得当,水到渠成,不少对话令人惊艳,能“声”入人心,对于指挥的功用等感悟,能引起我的共鸣,看评论,不少人甚至因此被领进了古典乐的大门,感召能力一流
只是于我而言,无论是音乐性,还是故事性,这部书对我的说服力都不够强,所以给出折中的三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