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菜鸟日记1: K545它为什么这么难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简称K545)我已经练了三个月了。练到现在,我老师并没有给我通过,但考虑到我已经原地踏步太久,实在是需要练点别的,换换脑子。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练完莫扎特的曲子,也是我的(以及很多很多钢琴初学者)的第一个奏鸣曲。在这里简单写写这曲子为什么这么难。 这三个月的体会总结起来就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我和一个钢琴大牛了这个感受,他沉思了一下,说,至少在这一点上,你和莫扎特苦x的人生是共通的,就应该按照这种心情去弹莫扎特... 先说说为什么是笑着进去:
- ”哇!我终于可以弹莫扎特了!我终于可以弹奏鸣曲了!”
- 比起我之前弹的克莱门蒂啊库劳啊之类的小奏鸣曲,莫扎特的音乐要精致和悦耳得多。每一个音符,每一组和声,都有许多的“颜色、情绪、细节”(这间接导致以后我哭着出来)。与此同时又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感,完全没有炫技的嫌疑。
- 识谱很容易,找音特别容易。尤其是第二乐章视谱就可以弹下来。
现在说说哭着出来:
- 第一乐章:遇到太多技术上的东西。每个乐句几乎都涉及不同的技巧:首先是装饰音。然后是十六分音符,然后是左右手衔接,然后又是左手的十六分音符(练的时候觉得自己左手的四五指好像不存在一样)。但是哭归哭,第一乐章基本是用一点笨办法可以练出来的。
- 第二乐章:因为节奏慢音符少,技术上没有难度。但是第一次弹老师就说我“情绪不对”,没有从第一乐章活泼的情绪中转换成沉静。我反复琢磨,后来听了内田光子的版本,突然开了窍,找到感觉。但老师还说不行,这次是让我“每个音符单独拿出来听,看看是什么颜色,是紧张的(不和谐)还是舒缓的(和谐)。总之第二乐章就像极光一样,非常宁静,但仍然充满了变幻,也蕴藏着力量。节奏缓慢但又不停滞。
- 第三乐章:比起第一乐章依然有一些技术问题,但容易上手一些。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手腕动作弹三个双音以及左右手衔接,十六分音符跑起来。
以上说的都是偏技术方面的问题。完成了上面所有,大概也只能说做完了20%的工作。弹出来的莫扎特,离大师弹的,依然有十万八千里。为什么? 有一个youtube视频讲莫扎特为什么这么难,总结了三点:1. Level touch 2. Orderly tempo 3. Restrained dynamics 我觉得这三点总结成一个词就是restrained。莫扎特的作品也有喜悦、哀伤和愤怒,但都以隐忍的、控制的姿态出现。好像落入掌心的雪花,沉睡中婴儿的笑容,若有若无的花香,蝴蝶扇动的翅膀。是脆弱的,稍纵即逝的。margin of error极小,如履薄冰,却又要举重若轻。 既要表现出变幻的情绪又不能随意变化音量和节奏,因此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对演奏者的悟性更高。内田光子在一个访谈里提到,她是”Prisoner of Mozart”: “there was a time I was trying to play Mozart so desperately..and it was never good enough”。 大师都尚且这么说,对于高龄学琴的老阿姨,只能说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