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折腾过的那些“中医”(1) 孩子篇
大约在2007年的时候开始正式接触中医,此前上学时学的中医中药不算,因为那个时候完全对中医没有概念,只是死记硬背而已,没有理解,更提不上感悟。
2007年是无意从朋友的朋友博客里看来的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当然也只是泛泛地看,没有特别多的实践,但是开始接受中医的一些概念和思路,比如经络,比如气血,比如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然后马悦凌的《不生病的智慧》、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陈玉琴的循经按摩、萧洪慈的拍打、单桂敏的艾灸、火柴棍医生的按摩、油麻菜的中医访谈、任之堂余浩的《医间道》、徐文兵的黄帝内经系列、陈允斌的中医食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多成中医、JT叔叔的伤寒论和中医基础、李辛的儿童健康系列、山药社区的亲子专题相关帖子,几年下来,看过的中医相关的书和博客不可谓不多,也不可谓不杂,传承派学院派民间草根久病成医者五花八门。
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个好处,可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中医,不狭隘;可是多也不可避免有很多缺点,太杂了,缺乏系统性,很难从一点入手深入提高。所以几年下来,还是三脚猫的功夫,大概日常保健和外感的早期预防和避免还将将可以,孩子小时候(7岁前)的感冒咳嗽发烧还能按摩艾灸中药综合治好,孩子7岁后的两次发烧被我过于自信的误诊耽误治疗后,对中医的感情有点复杂起来。就像是我待中医如初恋,中医虐我千百遍。好吧,其实中医没有错,是我学艺不精。
虽然只是三脚猫的功夫,可是一路用下来,还是有很多有效的好方法,写下来分享一下好了:
1.捏脊
以前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从3岁起)每天早晨会给他捏脊3-5遍,最初孩子不接受,后来跟他说做捏小蚂蚁的游戏,小孩儿就欣然接受了。捏脊的好处据说很多,让孩子胃口变好、长个子、刺激内脏提高免疫力等等。捏了几年下来,我觉得捏脊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但是坚持捏一定没坏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捏脊也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
捏脊的手法一般是从下往上捏,从尾椎的位置一直滚动捏到颈椎,可以三下加强一些力度,五下的时候提一次,也可以一直匀速匀力捏,以孩子舒服为宜。捏之前我一般会抚摸几遍孩子的背部,捏完后再摸摸背。
2.手指按摩
捏完脊会给小孩儿按摩左手五个手指,小指(肾经)、无名指(肺经)、中指(心经)、食指(肝经)、大拇指(脾经),是以旋推为补(顺时针方向),直推为泻(从指跟到指尖方向)。肾经、脾经一般以补为主,300下每次,当然早晨我就几十下了事,没那么多时间,肾经最好不要泻;心经、肺经、肝经一般以泻为主,每次不要太多下,不会上百。力度以孩子舒适为宜,我有时会在小孩儿看动画片的时候坐在他旁边,拿过小手给他揉。
十指连心,手指的按摩一定可以刺激脑部神经,至于是否能补脾肾,清心肝肺,我也是信其有的,其实想想近年来婴幼儿保健中的抚触也就是这个原理吧,刺激神经并促进发育。所以孩子感冒发烧咳嗽后的按摩也会有手指按摩的辅助。
3.敷肚脐
敷肚脐即可以是日常保健的一种方法,也是外感的治疗手段之一。记得儿子2岁的时候有一次发烧,我就是连夜给他敷肚脐治好的。原理其实是人手掌劳宫穴的热可以透到孩子的体内,驱寒排浊气。作为保健一次敷肚脐几分钟即可,以听到水泡声为好,治外感或积食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至半小时。
敷肚脐的手法是:大人手掌搓热,若即若离帖着孩子的肚脐1厘米左右,并且手掌随孩子的呼吸起伏,敷一会儿会听到孩子肚子里水泡破掉的声音。
4.艾灸
艾灸对大人可以作为日常保健,比如艾灸盒背在在肩背或绑在腰腿部,不影响日常的家务和生活学习,很方便。感冒初期时大人孩子都适用,我一般是用无烟艾灸条,隔着孩子的小秋衣悬着2-5厘米雀啄灸,主要灸大椎穴、双侧肺腧、身柱穴,基本灸2-3次可以使感冒不发起来,每次灸10分钟左右。注意灸的过程不要烫到孩子,还有就是要时常清理艾灸的灰,准备一个盛艾灸灰的盒子,我用的是金属月饼盒子,耐烫安全。
我自己感觉要感冒了,就背个艾灸盒,约5厘米的艾段灸半个小时,整个过程后背暖融融的,很舒服。艾灸的驱寒效果最好,其实有烟的艾条力道更足,但是有人受不了那个味道,无烟艾灸也不错。
对于更小的孩子(比如三岁以下),可以用黄豆灸——找个布袋或者就用小袜子装些炒热的黄豆,放在孩子后脖子的地方灸一下也很好。还有可以用暖宝宝代替艾灸盒子,这是懒人的替代办法,可以把暖宝宝贴在贴身秋衣的后脖子处(暖宝宝不能贴皮肤上,会烫伤),贴一晚也很舒服。
说到暖宝宝,可以多说两句,冬天怕冷的女生可以备一些暖宝宝,后背、腰部、足底都可以贴上驱寒,有时坐在电脑前上一天班,肩背部酸痛,我也会贴在肩膀一块暖宝宝,好像贴完僵硬的肌肉也就散开了。
还有聪明的同学想出来用电吹风吹大椎穴及后背,也是感冒初起的好办法,其实原理明白了,法无定法。大椎及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足太阳膀胱经是我们人体阳气最旺的一条经络,也是人体御寒的第一道防线,祛风散寒从这条经入手效果最好。所以,艾灸、暖宝宝、黄豆灸、电吹风,甚至电热毯、热水袋,都可以用啊,驱寒除湿保暖是王道。
5.取嚏
取嚏是从中里巴人老师书中学的,就是找一个细细的丝状物,我一般是用纸巾撕成小条,用手搓成纸捻,捅鼻子打喷嚏,治疗感冒初起。当年怀孕的时候有两次差点感冒,都是用取嚏法好起来的,当时不敢吃药啊,就试试取嚏吧。好像感冒初起鼻子特敏感,稍微一捅就能打几个喷嚏,一般十几个喷嚏打完,鼻涕眼泪流一堆,感冒就痊愈了。
最近是用在儿子的感冒初起,听小孩儿有要感冒的迹象,立马给他搓纸捻,真是一口气十几个喷嚏,加上艾灸,成功狙击了一次感冒。
6.泡脚
泡脚也是保健和感冒初起都可以用的良方,平时泡脚水温高一点,可以放些艾叶生姜等药材,或者就只是热水也很好,泡时间稍微长一点,能够使脚部温热,循环加快,驱寒的效果也是杠杠的。
感冒初起的话,水温可以更高一点,泡至微微出汗,寒气就随着汗出来了,配合艾灸、取嚏,效果会更好。
7.食疗
发烧:黄豆菜心水、葱豉汤、三豆饮、四豆饮、葡萄干水、太白水
咳嗽:冰糖梨水、盐蒸橙子、烤橘子
积食:双芽水、山楂片
(食疗的这些汤汤水水建议山药社区搜索,有详细的做法和用法,或者我可以汇总一个专辑)
上述方法都是我亲身实践过的,感觉法简而效宏的比较实用的方法,孩子7岁以内生病基本没有去过医院,就是我用这些方法搭配着折腾好的。7岁以后应该是孩子的身体没有小时候更干净,受环境污染更多,经络也没有那么敏感了,所以用这些方法有时显得不够了。不过作为日常的保健和预防,这些方法也还是有很积极的意义。
其实当初学中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孩子生病,不想让孩子用过多的抗生素或其他的过度治疗,结果一路用来效果还不错。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保健做到位了,加上合理的作息饮食,少穿一点,保持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小孩子其实没有那么容易生病的。
俗话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希望更多的妈妈能学会这些简便的绿色疗法,可以守护自家宝贝的健康。
蔷薇花开
2016.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