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记之后,仍是关于整理
继《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的书评之后的又一次整理
(附上次的书评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09079/)
//
今天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关于自我的整理。我暂且称之为【自我整理】,因为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词来概括这样的整理。
这件事也不是我有意为之,本来我只是想整理一下我混乱的OneNote笔记,最后意外的,有种厘清自我的感觉。
//
我有记录的习惯,但原先的OneNote笔记实在混乱,分类总是交叉、重叠。
我简单地想作一个分类,可以囊括我所有的记录。
但心里没有什么框架式的想法,于是就是动手写。
“ 艺术设计,英语的听说读写,
我感兴趣的哲学、历史,
对于我这个体弱多病者有必要的医学,
收集网上资料的能力也很重要, ”
诸如此类,越写越杂。
逐渐地我意识到 “设计、插画、英语” 这三件事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十分重要或者热爱。
另一方面,我在思索:使用 “内容” 和 “形式” 这两个方面对事物细分,是否普适且有意义。
这些都是行业知识,我将他们分为2类,一是「核心技能」,包括设计、插画、英语;二是除专业外的「学识」,包括哲学历史科技医学等增加广度。
每一类都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另外我把途径补充到形式后面。
以设计为例,设计的「内容」包括摄影、平面、2.5维、3维和动画;设计的「形式和途径」包括网站、专业书籍、软件和留学计划等。

除了行业知识,我还会记录花怎么种、菜怎么做,这些被我列为「生活实践技能」。
由于它的重要程度较低,我将其和「学识」并列归在一起,成为「生命广度」。
这个名称听起来有点庞大,因为取名字的时候我还把游历放在其中,后来去掉了。如果想到贴切的,再来更改分类名称。

还有一个部分。最开始我列了有效沟通、收集资料的能力、内化输出、自我认知这样几项,我把最后一项称为为「自我完善」,把前三者统称为「抽象能力」。
这同样是根据事物的重要性,我认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有意识地改进自我,对我来说这个事无比重要(为人处事上有太多要改正),所以我把它单独列出。
然后我把「健康」补充进来,并且排在前面,就好像安全总是第一一样。
我把这三类合称为「基础建设」,哈哈找不到其他词,莫名觉得这个合适。
经斟酌和调整,我把上文提到的游历改为旅行,放在心理健康中。

经过补充与思考,按照顺序依次是1.基础建设 2.核心技能 3.生命广度。
其实排序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事物对于我个人的重要性。
分类的目的是整理我的笔记本,我把一级、二级分类写入OneNote中。因为软件功能的限制,我在二级目录增加了「通用形式、途径」,非通用的就列在各自的三级目录。

//
至此,我感觉自己把所有的事物都罗列其中了。
不管我以后看到什么旅行攻略、狮子头的做法、跑后拉伸动作,还是某艺术家的访谈,如果我想记下来,我应该都能轻松分类了吧。
//
这么一想,这次的分类都是关于我不熟知,却又想好好了解的事。
(有种直觉,熟知的东西不需要分类?)
【自我整理】或许应该改称为【遇见未知的自己】
😂噗哈哈哈哈说笑了,名称我还得再想想,“未知”是个思路。

就记录到这,
希望做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