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善美的错位看文本分析
从真善美的错位看文本分析
——以《柏林之围》、《麦琪的礼物》等为例

摘要:
根据孙绍振教授的真善美错位理论,真善美代表了认识理性、道德理性和审美价值三种不同的价值;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真善美这三种价值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而是有可能相互错位的或者是某一种价值其主导作用,一方价值压制其他价值的,本文借助这一理论试分析《柏林之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课》等部分中学语文名篇。
关键词:
真善美 《柏林之围》 《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课》
前言:
真善美是三种不同的价值,“真”对应的是智力(认识理性),“善”对应的是意志(道德理性、功利价值),“美”对应的是情感(审美价值)。真善美放在教育领域则分别对应的是智育、德育、美育。更为通俗易懂的是朱光潜先生对一棵古松的举例。他说植物学家看到古松会从科学(生物学)的角度去认识,木材商人会从实用价值出发,感知这颗古松的经济利益,最后画家会从艺术的、情感的角度出发,感知这颗古松的审美价值;三个人虽然都有自己的独特感知,但确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画家的审美感受无疑是最符合艺术规范的,也是最具有想象力的,是超越了科学认识和功利价值的一种认知。这种审美价值与其他价值观念的交织和主次关系就是今天讨论的主要内容,以下借助该理论试分析部分中学语文名篇。

(一)真和美的错位:美不必真,假不必丑;
真和美的错位即认识理性和审美价值的错位,二者常常发生错位和冲突。艺术中表现的生活,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另一方面也是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作家的情感和个性会极大影响着艺术形象在表现生活和表现作家中的融合。而艺术的真实一旦与审美情感联系在一起,二者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真和美不一定是统一的,很多时候二者是错位的、甚至冲突的。故艺术的真实和作家的真诚情感贵在统一、融合,二者的神遇而迹化影响着艺术形象的永久生命力。
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带有假定性的色彩,艺术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当我们在观看古希腊的断臂维纳斯雕像时候,我们不会因为她的残缺而认为这座雕像不真实、不美,相反经过历史的长时间的洗礼,大多数人都认同了其艺术的永久生命及其残缺之美,断臂维纳斯雕像本身体现的黄金比例等审美属性无不令人感受到其艺术的魅力。由此可见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与审美情感常常发生错位。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女主人公鲍西亚及其女仆乔装打扮成青年法官,竟很容易地就把巴萨尼奥等众人骗过去,之后巴萨尼奥竟一点儿都没认出来。这一情节实在是剧情需要,也是为了服务于喜剧的情节发展,实现作者的审美价值(类似的乔装打扮在莎翁的其他悲喜剧中经常使用)。此外,我们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故事《灰姑娘》中有一个情节上的漏洞,那便是作者在故事中的设定是午夜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也就是说灰姑娘在凌晨过后应该是会变回原型,她的水晶鞋及其一切服饰都会消失才对,但是作者似乎忘记了这一点,灰姑娘的水晶鞋在午夜之后依然存在,而且还成了王子寻找灰姑娘的一大证据,这么一来这一艺术情节的漏洞反倒是服务了故事的整体情感需要。
更多时候,艺术的审美的情感会超越艺术真实,在这里,情感价值/审美价值居于主导地位,艺术真实处于被支配地位,艺术真实服务于审美价值/情感价值。这里以都德的短篇小说《柏林之围》为例。小说的主人公是住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一位退伍的老人——儒弗上校,老人半身不遂,他的小孙女和“我”编造法军胜利战报,使中风的儒夫上校深受鼓舞,病情逐步好转,直至普鲁士的土兵攻陷巴黎,上校突然遭此严重打击,瞬间倒地而亡。
在儒夫上校的病重危难之际,“我”和他的小孙女编造了一系列“善意的谎言”,目的是让老人病情好转,尤其是当老人听到第一条捷报的时候,文中这样写道:
(儒夫上校)眼睛几乎是明亮的,舌头也不那么僵硬了。他有了力气朝我微笑,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仗......!”
可见这一“胜利的消息”对于老人来说是多么的珍贵,这一捷报有如一剂良药,这副良药不仅医治了老人身体的痛苦,还能医治其心理的病痛。由此,这一系列编造的谎言虽然是假的,但是上校和读者们都很享受这一虚假,也就是说艺术真实让位于了审美价值。在感情上,这些善意的谎言构成了主人公的整个形象塑造和情感需求,一位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的老者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当小孙女编造不下去了的时候,当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之时,老人的逐渐恢复的心灵瞬间崩塌,整个故事的主体也进一步升华,原本善意的谎言也重归于艺术现实,最后艺术现实与情感价值达到了统一。《柏林之围》变成了《巴黎之围》:整个故事最终被一股悲壯的悲剧氛围所笼罩,爱国主义的深刻主题完全显现。个人与国家联系在了一起:这就不仅是儒弗上校一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不幸。这里便是第二个层次的主题,是作者想表达的爱国主义的关怀与人物作品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二)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错位: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常常发生错位,就正如开头朱光潜举的例子,画家和木材商人的两种角度。在文学作品当中,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依还有另外一种价值,它就是情感的价值,情感的价值在美学理论中又叫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是更能超越实用价值的价值。这一说法在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中最为突出。小说描写了一对夫妻在圣诞节前夕互相为对方购买礼物,但是却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换来了对方用不上的地方。虽然结局充满戏剧的色彩,但是整个过程确实耐人寻味的。
首先是夫妻一家的经济拮据,妻子为了给丈夫(吉姆)买礼物,狠心卖掉了自己最漂亮的头发,给丈夫换来了一个表链,这副表链在丈夫的金表还没有卖掉的时候,它就具有实用的价值,可是丈夫的金表买了之后,这副表链是不是就没有用处呢?其实不然,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还有另一种价值,那就是审美的价值,正因为其超越了实用价值,它才更为强烈、自由。同样的,小说的另一条暗线就是丈夫偷偷卖掉了金表,给妻子买了一整套梳子,这梳子对于已经卖掉头发的妻子来说是不实用的东西,但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也是超越了实用价值的伟大爱情的象征!
A审美情感超越实用价值;
超越了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这种审美价值更符合艺术规范,更具有艺术的魅力和想象力,能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从而使文本更具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表现力。同样的例子发生在都德《最后一课》当中,小说中的男孩小弗朗兹在家乡阿尔萨斯即将被普鲁士占领的背景下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他的法语老师(阿迈尔先生)振臂一呼:
“一个民族沦为奴隶,只要牢牢掌握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牢房的钥匙......”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堂再也普通不过的语文课,传递出一整个民族意识,成为爱国主义的名篇之作。这一堂语文课,不只是学知识、学文化的课程,更不只是出于拿到毕业文凭的目的,而是超越了这两种价值的审美价值,因为它是故土沦陷前的最后一课!教育本就不只是知识理性层面,它还有更为重要的德育、美育作用,教育能够唤醒民族意识。本文便是典型的例子。
B功利价值压抑审美价值;
与上文相反,当功利价值压抑审美价值时,也有可能达到一种艺术的功力。在莫泊桑短篇小说《两个朋友》当中,两个喜好钓鱼的知心朋友为了能够再次相聚钓鱼,冒险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去完成一次钓鱼,最后硬是被普鲁士军队当做间谍,惨遭杀害,被抛入水中。虽然这个故事并无特殊之处,但是整体情节都被一股战争的氛围压抑着,两个普通市民无非是为了完成一次普通的钓鱼聚会活动,但是他们这样一个小小心愿在战争的阴霾之下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最后敌人对这两位市民的残忍杀害更加衬托出敌人的凶残和普通市民的无辜。在敌人的强盗逻辑之下,普通民众是没有自己的自由情感的。回到最开始,也正是因为情感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两位市民才会想到再次聚会钓鱼,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他们才会去冒险出城,冒险到前线去钓鱼。但是很显然,这一次的钓鱼成为老朋友之间最后一次相聚。
结语:
总体而言,真善美三者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能够统一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种种错位以及主次关系。有时候是真与美的错位,有时候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错位,还有的是真善美的交织错位。我们在文本分析的时候不可能只看到科学理性的价值观念、实用功利的价值观念,还要看到人的价值观念、审美的情感的价值观念。体会作家对作品投入的情感、个性,把握作品中各类形象所受到的情感折射与价值错位。
参考资料:
《审美阅读十五讲》孙绍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文学创作论》孙绍振,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页;
《最不实用的最美——解读<麦琪的礼物>》孙绍振,语文建设,2008年5月;
《羊脂球——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著,译林出版社,2016年;
《都德小说选》【法】都德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美】欧亨利著,译林出版社,2016年;
《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