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错误,不是粗心导致的
每次考试结束后,总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 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平时表现优秀,可考试总是错一堆,问及原因时,听到的答案往往是“老师,我太马虎了,其实我都会……” ● 讲解答案时,好多同学一拍大腿,说到,“老师,我把题目条件审错了,当时有一个条件没有注意到,要是细心一些该多好!” ● 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老师,我过程都对,就是最后一步结果算错了,真可惜啊!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能丢分呢?” 可是,这些现象真的是由马虎、粗心所致吗? 不!粗心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把孩子应该会的题目做错简单地归结于粗心,或许我们并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 事实上,考试90%的错误,并非粗心所导致,而是与基础概念掌握不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如何能够带领学生高效复习,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呢?今天,就和老师们一起分析一下。 01 粗心的表象下 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基础概念理解不透彻 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满分,很多孩子便会被归咎于——粗心。 对相关知识点没有本质性的理解,对题目的理解分析便会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把基础概念和知识点掌握得就像是背乘法口诀一样熟练,做起题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打印一份“小学数学基础概念总结”,认真钻研一下每个概念的得分点、扣分点、细节问题以及代表习题,便可以给孩子的数学打下一个好基础,避免很多看似“粗心”导致的错误。 把模糊的知识点梳理清晰、掌握牢固,这才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 学习习惯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比如规范书写、认真审题、打草稿、有效检查等。 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在检查中被更正的,然而,很多孩子不喜欢打草稿、不喜欢写步骤的原因是觉得浪费时间,着急把时间留出来去做更多的题。 这样的结果就是,每次都会犯错,而且很多做错了的题并不难,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我不是不会,下次注意就好了”的得过且过心态,严重影响了成绩。 做题准确率不高 运算作为数学的根基,有着“一步错,步步错”的巨大危害。 提高做题的准确率,离不开平时的多加练习,每次练习都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有所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 有一种说法,小学数学的正确率=熟练度。这离不开用心投入进行练习,反复多次的训练后才能成为本能。 02 粗心不可怕 拿“粗心”当借口才可怕 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平时就很注重规范草稿演算,这有助于他们理顺自己的思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草稿纸满载着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上一步是下一步的依据,即使出了错误,也可以随时查找纠错,避免下次再犯。 草稿一定要做到书写规范,步骤清晰,字迹清楚,这种做法在誊抄解题过程和最后检验的时候一般不会出错,一旦计算有纰漏也很容易发现问题出在那里,并及时补救。 试着让孩子讲解题目 只有学明白了,才能“会讲题”。 试着让孩子讲解题目,可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尝试讲清解题步骤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去捕捉同一题型的考点和解题思路,进而完全吃透一类题型,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 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如果能够完整顺利地讲解下来,才表示对知识点真正“吃透”掌握了。 建立错题本 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制作错题本不是简单地记录错题,而是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反思、总结,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薄弱点,不断追溯思考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地补强。 错题本这个名字,其实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错题研究本”。它记录了孩子对错题的研究成果,包括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正确的解法应该是什么、以后应注意什么等,对孩子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