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文学理论导论》重修笔记01-02 导言
01什么是文学
罗列了一下文学的几种定义,每一种定义都可以有反例。
进而只能得出文学啥也不是。
**和伊格尔顿那本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言的讲法类似,结论也类似。不过伊格尔顿更充分一些,比如文学是对日常语言实用性的反动,是美妙的无用,是能指的过量。举例而言我爱你是日常语言,而情诗为了表达我爱你,则显然更暧昧曲折繁复,譬如今夜月色真美,譬如陶渊明闲情赋: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这么一长段,意思也还是一个我爱你,要和你搞在一起**
简单提了一下作者问题,诠释问题。
回忆了自己在耶鲁开Lit Y而德曼开Lit Z的时候,德曼那门课只用曼理论,而他这么是入门课应当教大家多种理论共存
在今天教理论可以站在历史角度,有些理论曾经主导,现在也对其它理论有重大影响,但是我们站在一个有利的时间点去研究这些理论。
使用这些理论,被这些理论使用they are use us。
文学评论criticism和文学理论thoery的异同,一上来都得定义文学,评论需要将很多概念视为理所当然,然后去评价估值,理论比评论更多怀疑主义,不仅是对写作和材料,还有对自己正做的事情的怀疑,对理论本身的怀疑,以及对解读之可能性的怀疑。
**我认为这也是理论比评论永远高一阶的原因,所以德曼还是永远比哈罗德·布鲁姆要高一阶**
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一下现代性,从笛卡尔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这一代人开始讲,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都关注了疯的人和没疯的人,虽然可能我们自认为是最理性的人,但我们何以知道自己没有处在堂吉诃德的状况?笛卡尔在《沉思录》开头问了关于我们怎么能够知道一切,笛卡尔也思考了我是不是有可能疯了这个问题。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所思想之物的存在以及可以被认知,这种思想对接下来一百到一百五年的启蒙有重大影响。然而心和心灵之物还是有距离的,而且这个距离必须刚好,正如站得离一幅画太近太远都无法看清,而适当的距离就可以聚焦。
直到1706年康德,尽管不被他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怀疑论者,却说了和笛卡尔一样有名但更令人不安的,"We cannot know thing in itself"。康德为物自体围了一圈台架,我们可以定位并间接得去认识他。主体和客体之间距离已经出现了。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讲我们的出现了unhappy consciousness,因为意识对所观察物的距离出现了疏远,并不能清晰地思考事物。
真正的怀疑主义是三位,意识不仅无法认识事物因而与其疏远alienated,意识也与自身的基础underpinnings疏远。它对自身从何而来的认知并不比对所观之物的认识多。马克思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劳动产物和客观价值论,上帝也是劳动产物,而我们却反过来说上帝独立存在,信仰的两种形式:对商品客观价值的信仰、对上帝的信仰一样。关键在于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也就是我们相信一件事的方法,是由它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社会历史经济因素ideology。尼采认为我们以为自己在讲述真理的时候,实际上却在使用一种陈腐的修辞。那么什么是真理,A mobile army of metaphors,metonomies,anthropomorphisms,现在语言贬值了。尼采用了现时,意味着他认为曾经语言是吐真的,只是现在wornout了。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也是这种关系。
有一个人不信这三个人,第四篇文章材料,解释学历史中也非常重要的Paul Ricoeur:解释学的先驱中有很多skepticism和suspicion,我们观察到的任何显而易见之事物,都被这类思想中反直觉的否定贬低了,福柯《什么是作者?》相信作者存在是危险的。
老头笑着回忆旧时文学理论曾经被激烈反对,不仅仅是退课,而是作为一门学科和课程根本的攻击。这是这门课最美妙的结果,现在现在历史的角度回头看有些不可思议,当时有人认为这门课与我们文明的终结有关,动摇了很多基础知识的根基。
**二十世纪是理论的世纪,羡慕这些经历了德曼,经历了耶鲁四人帮和理论辉煌年代新理论互相冲击,争论热烈的年代,并且能幸福回忆的人**
保罗利科遗漏了达尔文,第四个hermeneut of suspicion。尽管他自己并不怀疑论,但他是第一个提出由社会生物地决定意识的人,意识被认知科学决定。这在二十一世纪越来越重要,理论会强调社会生物认知。
举例亨利詹姆斯使节和契诃夫樱桃园(设定在1904年)里的管家,同一时段,人物都认识到,意识被某些东西限制了束缚了,不能无所顾忌自由行事,故而表现出一种悲观命运论。
02
樱桃园 因为阶级原因并不是主角的管家,简而言之就是他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一生。熟悉书本知识语言却并不能懂得要往何处去以及在特定场合应该说什么话,他有一种戏剧性的代入和使用莎士比亚等文学作品情境的倾向,偶尔会蹦出类似台词,读了巴克尔,19世纪晚期和施宾格勒一样认为西方衰落,一切都不可避免在恶化的思潮的化身巴克尔。
使节 年长的主角去巴黎把年轻的Chad Newsome带回家,继乘在马萨诸塞的家族企业,制造无名纸用品,没准儿是厕纸。到了巴黎以后,主角被那彬彬有礼的文化震撼了,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他去参加了一个雕塑家主办的聚会,遇见了一个叫Little Bilham的年轻人,把他拉到一边说了一段话:Dont do what I have done.Dont miss out on life. Live all you can.It is a mistake not to.And this is why :
the affair(暗示他要找的继承人之后爆出的情事),I mean the affair of life couldn't,no doubt,have been different for me for its at the best a tin mold either fluted or embossed with ornamental excrescences or else smooth and dreadfully plain,into which,a helpless jelly,one's consciousness,is poured so that one takes the form,as the great cook says,and is more or less compactly held by it.One lives,in fine,as one can.Still one has the illusion of freedom.Therefore,dont be like me without the memory of that illusion.I was either at the right time too stupid or too intelligent to have it.I dont quite know which.正如文艺理论家一样,无法摆脱自由只是一个幻象这种想法。
引出巴特的作者已死/福柯什么是作者?
吐槽了一下现象学那边Poulet课堂上的提人名游戏,作者的全部作品是一个话语场域field of discourse,author没有authority,只不过是founder of discursivity.
the author has no legal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