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端午习俗考
查看话题 >瓯越之地,端午的主角不是粽子,而是拭饼
在瓯越之地,端午的主角不是粽子,而是拭饼。
拭饼是由面粉加水在平底锅中摊拭而成,皮薄如锡纸而形似圆月。吃时,只需把日常小菜卷入其中即可。
在乡下,端午当天人们会互相馈送自家的拭饼,东西虽简单,但邻里间似乎争的就是个人情世故,礼尚往来。
这吃拭饼的习俗,似乎仅限于温岭所在的原古台州府辖区,还有温州北面的乐清。温台地区端午吃拭饼的风俗是何时开始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似乎有些可说,待姑妄言之。
最晚至明朝的嘉靖年间,本地在端午时节还是吃粽子的。明《嘉靖太平县志》有载:“五月初五,是日民家男女皆饮菖蒲酒,插艾,为角黍相馈遗。先年或有作龙舟,使善操舟者,竞渡以争胜负,今衰焉。” 角黍就是粽子,这里没提到拭饼或与拭饼类似的食物。
而在闽南一带,当地有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因为那边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于是,五月初五那天,当地人就用米粉、番薯粉,调成糊,煎成一张薄饼狀,称“煎堆”。说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那天也就补好了。
这种闽南端午食俗中的“煎堆”与我们这里的拭饼、麦油煎、麦饼,应多少有点关系吧。
明末清初,闽浙间渔汛路线形成,闽南人开始大规模迁居浙江南部沿海地区。而闽南人与我们当地人的交流融合,对此间的风俗习惯形成影响至深,这就可能包括端午节吃拭饼的食俗。
拭饼最早出现在本地文献,是在戚学标所编撰的《台州外书》:“立夏以薄饼裹肉,菜渗苦味啖之,谓之醉夏。” 戚学标为清代乾嘉时期的音韵学家,因此拭饼或类似拭饼的食物,应在两百多年前的乾嘉时期就出现了。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45年中共浙南游击队下海筹饷始末
- 大陈岛流亡者,乱世夹缝中的生存困局(1949-1955) (1人喜欢)
- 陈光裕的1949: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2人喜欢)
- 海匪招安 (4人喜欢)
- 探访雁荡八老爷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