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德奥音乐之旅——圣托马斯教堂与巴赫
就城市的颜值来说,和德累斯顿相比,莱比锡真的朴素平淡很多,但她非常很珍视自己的音乐传统,也是一座充满了精神火花的城市。在下火车的那一刻起,你就可以看到莱比锡布商大厦(格万特豪斯Gewandhaus)的广告,宣告这个历史悠久的管弦乐团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骄傲,车站内不停播放悦耳的古典音乐,街头年轻的音乐家表演的也是古典音乐。
出了中央火车站就是我的酒店——Best Western。这个连锁酒店的设施和服务都比较现代和标准化,虽然没有什么特色,但从干净舒适、交通方便和性价比的角度考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放下行李,休憩片刻,我就来到圣托马斯教堂(Thomaskirche)——德国800多年历史和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巴赫奉献27年生命,为西方古典音乐留下珍贵遗产的地方。



圣托马斯教堂始建于1212年,在1482-1496年间被扩建成了哥特风格,1537年在莱比锡市长的主持下增建了一座新塔,1541年教堂的回廊被摧毁。在1570年市长又增建了一个文艺复兴画廊。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莱比锡罹难深重,教堂也无法幸免,好在很快得到了修复。19世纪初叶,教堂的内部遭到了拿破仑军队的严重破坏,先是被改成了仓库,后来成了军医院,直到1884-1889年间才得以重建。二战期间,莱比锡遭到盟军大规模轰炸,教堂再次遭到损毁,上世纪60年代得到了部分重建,而完整的修缮工作还是在两德统一之后才完成的。不是亲身来到这里,也许你想不到原来教堂的重建直到2000年(巴赫逝世250周年)才完成,在这一年的6月11日,教堂北面安装上了新的巴赫管风琴。

圣托马斯教堂弥漫着历史的凝重感,每一个细节都见证着一个时代。比如,1539年马丁路德来到圣托马斯教堂布道,引进宗教改革的事件被镌刻在了这个匾额上。

教堂南面从左至右第三块花窗也纪念了源自萨克森的宗教改革,上面的人物是马丁·路德、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Weise,1463-1525年)及宗教改革家菲利普·梅兰希通(Melanchthon Philipp,1497-1560年)。腓特烈三世是路德和宗教改革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保护者。1512年,腓特烈三世聘请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和梅兰希通主持威腾堡大学。当路德与罗马教会决裂后,腓特烈几次相救保证了路德的安全。

在路德花窗左边是纪念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Gustav II Adolf,1594- 1632年)的花窗。这位被称为“北方雄狮”的国王是三十年战争时期德意志的盟友,协助新教方面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巴赫39岁那年举家搬迁至莱比锡,并将余生的27年(1723-1750年)都贡献给了圣托马斯教堂。在这里,他担任了乐长、管风琴师、负责教堂礼拜音乐,还负责圣托马斯学校的教学和排练工作,培育了圣托马斯合唱团。这段时期是他创作最丰硕的时期,水平也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最初几年,他为教堂的周日礼拜活动和节日写了大量的康塔塔,但其中大部分都不太为人们所熟知,他更加知名作品,包括圣母颂歌、受难曲、圣诞节清唱剧、B小调弥撒、《赋格的艺术》和大量的键盘乐器作品也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巴赫过世后葬于莱比锡圣约翰教堂的公墓,直到1950年才搬迁至圣托马斯教堂。

教堂还专门开辟了一间古乐器陈列室,主要是用于演奏礼拜音乐的弦乐器,其中包括巴赫时期出自莱比锡名琴制作大师Johann Christian Hoffmann之手的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另有一把大提琴可能也在巴赫的指挥下演奏过。在这间陈列室的墙上写着巴赫康塔塔BWV60(O Ewigkeit, du Donnerwort 啊,永恒,您的雷霆之语,副标题为Dialogus zwischen Furcht und Hoffnung ,恐惧和希望的对话)的唱词。也许这是对见证了苦难、变革和复兴的圣托马斯教堂最贴切的赞咏,也是对巴赫最深切的缅怀。该作品是巴赫在圣托马斯教堂任职的第一年(1723年)创作的,并在当年的11月7日首演。恐惧(Furcht)由女低音演唱、希望(Hoffnung)由男高音演唱。和身边的几个乐友一样,虽然我不是基督徒甚至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巴赫的宗教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并接近神性,苦难时得到力量,欢欣中心生感激。

巴赫在世时并未负盛名,而且在死后不久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将巴赫作品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门德尔松(1809-1847年)。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了巴赫作品的价值,并掀起了一阵复古热潮;1841年4月4日,他在圣托马斯教堂再次演出了这部作品。
作为格万豪斯的总监,门德尔松在当时德国音乐界有着权威的地位,在他和舒曼(1810-1856年)的努力下,终于在1850 年成立了巴赫学会,舒曼还修订了巴赫所有出版了的作品。为了纪念门德尔松,教堂南面也有一块他的花窗。但是因为其犹太身份,该花窗在1889年的反闪米特运动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1997年才重新修复并安装完成。

在此提醒一下参观者:教堂的导赏一周一次,在周三上午11点,而且只有德语。个人感觉周五参观比较好,晚上还可以听圣托马斯合唱团的音乐会。
莱比锡另一个朝圣巴赫的地方是圣托马斯教堂对面的巴赫博物馆,一座16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历史老宅。巴赫在世的时候,这所房子属于博斯家族——当地富商也是巴赫的密友。这里的花园很精致,天气好的时候,在这里喝上一杯咖啡也是很好的享受。

该馆在2000年巴赫逝世250周年的时候完成改造和扩展,藏有大量关于巴赫的文献,乐器和家具,参观者不仅能够体会到作曲家在莱比锡的生活,也能了解整个巴赫家族:在200多年间,巴赫家族的53位男性成员几乎个个是音乐家,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音乐家族。

参观方式是借一个音频导赏器,跟着语音提示参观不同主题的房间,导赏器同时还播放巴赫的音乐,有些房间还有辅助收听的机器和耳机供参观者使用,最后一个房间还放映关于巴赫生活和工作的电影。可以说整个参观过程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