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朋友买了一本书叫《世上最美图书馆》。我想起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不知道说这句话的时候博尔赫斯是不是已经失明。曾经担任过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他,在黑暗中是不是会觉得图书馆更美了?
我去过的图书馆并不多,大概最漂亮的是乌镇的木心纪念馆中的图书馆,三面书墙,一面巨窗,不记得有无桌凳,只记得台阶上下,阳光里坐着看书的人,场景很美。最喜欢的是浙江省图书馆,馆外就是宝石山,满窗凝碧,偶尔一望,读书的心情就更加愉悦。然而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上海图书馆,或者社区图书馆。这些密闭的触不到外界的图书馆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每次坐在里面,看到吃零食的,看碟片的,打游戏的,睡觉流口水,打呼噜的,就觉得不知道该作何样观。最可怕的是老先生们的手机铃声,那震耳欲聋的声音突然炸响在专注读书的我的耳边,总要让我灵魂出窍好久才能安然回归。
我知道图书馆最重要的终究是馆藏的图书,那是图书馆的灵魂。可是对它所营造的环境,我却有着宗教对于殿堂的期待。在《Doctor Who》中,有一个通往未来的图书馆,在那里,过去的Doctor Who遇到了未来的River song。过去的Doctor Who尚且懵懂无知,未来的River Song早已了然两人未来的命运。我记得那个图书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建筑,高冷的白色为基调。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隐喻,因为图书馆就是古往今来的驿站。它是人类延续生存的庇护所。它有精神的丰富高贵,也有殿堂的崇高肃穆,它有弃绝尘世的争夺的纯净洁白,但是它又最容易为尘世的争夺所污染。又想起《后天》里的情节,全球气候突然变冷,在图书馆避难的人们,把书扯下来,做燃料取暖。或许在生存的需要中,书是最可以放弃的东西,而图书馆也只是一个燃料仓库而已。
后来和先生立下FLAG,说要走遍那些赫赫有名的国外的图书馆。因为我想知道会不会有把书当作信仰来对待来设计的图书馆,那些图书馆是不是也将成为我心里天堂的模样。可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境外游基本都是没什么文化设施的自然风景区。从去年,我总算把参观图书馆列入旅游项目。可是毫无名气的京都的汉字图书馆闭关休息,作为新古典主义代表建筑的雅典图书馆也重门紧锁,人去书空,换了新址。我在门外徘徊,看它的雕花,看它的外观。看小鸽子在它前面的空地上踱来踱去。心里说不出地失望。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眼前的失望,才让我对未来的可能更充满了期待。所以,图书馆,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