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林洙诋毁的林徽因~我所想到的
成王败寇,从史书上足以见证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个真理却从新旧时代交替直至今日,依然适用。林徽因,并不是她输了,只可惜的就是她去世的太早,形象却太美好,让太多人嫉妒。所以生生被林洙说成了只会显摆的一个交际花。
忘了什么时候听过郭德纲说过的一句话:老艺术家拼的是谁活的久,你看老一辈的谁还活着谁就是大师。(言下之意是哪怕他实力不怎么样,反正多年媳妇熬成婆了)
当时没怎么留意,只觉得他真敢讲。直到后来读了很多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故事,才真的发现,活着的人是怎样一步步诋毁已经去世的人的。林洙,这个林死后,梁续娶的女人,生生帮后人塑造出了一个让人生厌的林徽因。
大概普通人对于一个有完美形象的人,总希望找到她的缺点,就像电视剧里,男主就是不喜欢聪明、漂亮、家世好的女二,因为女二总是“恶毒、善妒”。可谁又知道!现实中,真正什么都不缺,自信、貌美、有气质的女孩,她们被一路宠来,才是真的会天真、善良。因为有家人保护,有周围有素质的人的尊重,她们没必要“恶毒”。反而是家贫、被生活所迫,被迫出去打工的女主,过早的步入社会,没有任何人的倚仗,她要是真的过于单纯,早就被社会压迫的体无完肤了吧!还有功夫和男主恋爱?(好像扯远了)
小时候在课本上学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于是还是文艺青年的我,就迫不及待的读了与他相关的很多书,不仅是诗集还有一些相关的背景,比如张幼仪、陆小曼。于是不得不提的林徽因便进入我的眼帘。对她的初印象说实话并不好。尤其是那时候冰心、钱钟书之类的作家的作品流行于学校课本教材,你懂的,只有知道有这个人了,你才会去了解他。再加上林徽因对建筑做出的贡献并不适合普通的文学阅读(也就是没有“靠作品说话”),我了解的林徽因,一直只是《我们太太的客厅》里那个社交名媛,钱钟书跟她绝交;把已婚的徐志摩迷的五迷三道;让金岳霖为她一辈子不结婚的传奇女性。甚至对着丈夫梁思成说出“她同时喜欢梁思成和金岳霖两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样的话。这样一个绿茶表的形象,甚至深入人心。
哪怕我从来不喜欢冰心的写作风格,我却也从来对林徽因没有过好感。
后来因为我也是个喜欢看纪录片的人,从各种古墓探索,到各个王朝的兴衰,又或者艺术的演变,后来我才真正了解了那个叫林徽因的才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多么巨大,而她本人却也是多么优秀。
你难以想象在那个女生不被允许学建筑的时代,她不得已主修艺术,却自己暗地修完了所有建筑系的课程。这才是真正的,“立志搞学术”,而不是空口说大话。甚至梁思成也是在她的启发下去学的建筑学。两人学成归来后又一起跑遍祖国大江南北,不顾路途艰辛,不顾生活环境恶劣,勘探各种遗留建筑。在祖国危难之际也从未想过逃离。
我常常想起自己以前讨论过的,关于“作品与人品挂钩否”的话题。固然人都有两面性,就像那个大诗人徐志摩不满包办婚姻,毅然抛弃妻子与陆小曼缠绵,大家却觉得他和陆小曼的事是一段佳话。(他完全可以像鲁迅或者张恨水那样,不满包办婚姻,但是既然结婚了,还是会负责,会给赡养费,虽然我还是不能理解张恨水不喜欢人家还跟她生孩子是怎么回事,但他的确赡养的不错)而到了林徽因这里,充满了对女性的恶意,一个个都用“绿茶婊”来形容她。你们可曾知道,徐志摩那是确有其事,而林徽因的那些逸闻轶事,却都是梁思成续妻林洙的杜撰?
只有中学学历的林洙,不仅在丈夫被打成右派时立刻带着孩子跟他断绝来往(还真像《三体》里面叶文洁的母亲),认识林徽因一家也是她丈夫的原因,且林徽因为了帮助她才让她在自家做帮佣。而在梁思成死后,林洙利用他的大量遗稿不停的换汤不换药出书。不断空口瞎编徐志摩当时是为了回国见林徽因途中不幸飞机逝世的。还说林徽因不断吊着他。事实却是,当时林徽因已经结婚怀孕,徐志摩当时又在国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联系,而最初面对徐志摩的追求,林徽因有父亲林长民的书信为证,她从知道徐志摩已经是有妇之夫后就让父亲出面写信回绝了,而她让父亲出面写给梁思成的信,却也足以见得真情流露。金岳霖本人更是最早一批以身作则支持不婚主义的人。别看他不婚,女朋友没断过,还有孩子,这样的人你说他心里住着林徽因专情一辈子???
而造成林徽因如今“绿茶婊”形象的,正是这个林洙!梁思成死后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那些遗稿,只是想着变着法捞钱加渲染自己与梁的爱情,同时诋毁林徽因承托自己。那些有关林徽因的传闻,大多出自她手。
这才是真的“活的久就是真理”啊,不信你看,随便抓个人让他说说林徽因,他不一定知道她的贡献,却总能说得出她的那些传闻。
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还是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啊!
~
另外,我其实不是很喜欢高晓松,虽然我承认他博览群书,看过他的《晓说》后,我却发现他读的并不深入,起码归纳总结总让人觉得很肤浅,好像他只是搜集了一个网评速读了一般。我承认我迷恋过他一阵子,在他科普一些我没读过的书和我没做过的事的时候,我觉得他博学多才。可当他说到我真正读过的part,比如一些名著,、一些著名的地点、一些纪录片记录的历史。他的讨论却是让我觉得浅浅的,没有任何深入的思考。也许他要读的书太多了,所以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细细品味。但我还是觉得,如果要读一本书,请好好读他。
后来他说他想拍《林徽因传》,而征求意见时,林徽因的儿子说“不能出现徐志摩,我母亲本来就和他没什么关系”以至于他拍不成的时候,我真的是拍手叫好的。
~
现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有太多太多的影视剧、小说文学等作品的速读解说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都想往脑袋里塞,却根本没想过细嚼慢咽,因为害怕时间等不起。什么时候,我睡觉前从听歌变成了听书,因为觉得歌曲虽然陶冶情操,但我要抓紧时间接受更多信息。什么时候,连烧水的那片刻,都要拿手机看些什么,不然就会觉得这时间似乎白白浪费了。不断的往脑子里塞信息,似乎停下来就会觉得空虚。以前的那份宁静究竟在哪?我以前,走在马路上,听着悠扬的歌曲就会觉得自己似乎在春游的路上。我曾经听着一盘好听的班得瑞,就能够自己自娱自乐一整天。时而起舞,并不专业,却只是感受心里的那份美好。很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苹果的味道》那一篇,我猜大多数人会喜欢《四维虫子》或者《三只小猪》,可我是真的想知道,如果毫无外界刺激,连味觉也被馒头和水充斥着,每天就那么冥想,我会想到什么。把以前经历过的事,好好想一遍。把想不通的问题不停的琢磨。我究竟会钻进死胡同还是会茅塞顿开,我不知道。我只是想找回那份丢失的宁静。时间不等人,可我想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