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望乡》男二上位之路
人性之复杂,时局之多艰,令出乎意料的剧情和人物设定,最终汇成结局的深切感动。
我为兄而来,又为兄留在异邦,此生无憾矣。

平铺直叙、快马加鞭的上半场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拒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汉朝派李陵点兵五千救援,不料李陵轻敌,兵败投降。匈奴单于遂令李陵前去劝降苏武,动之以情。但苏武正气凛然,义正词严,李陵羞愧而回。"
剧情简介就这一段话。不谈民族内部矛盾和游牧农耕两种文化冲突,忠诚是故事立意。
开场不是男主苏武,而是反面角色李陵,可见新编剧的不一般——李陵是个官二代,傲娇二字完美诠释她的状态。哦不,他。女小生翁佳慧,声线娇细,跋扈之气少,在小剧场没有话筒,腹腔欠力,气势略弱。以武戏开场,身形敏捷,少一些男性的利落,又似舞蹈,隐约有柔情。果然她还是闺阁戏合适。
中间省略了被单于十万兵围困,将李陵收归麾下的桥段,直接进入李陵劝降苏武。
李陵初始讲了身不由己,委婉的唱段,嗓音一低再低,尾音颤颤似哭腔,晓之以情。朝廷给我五千兵,单于让我当驸马,这天差地别,是人都会心动。况且李陵是援兵,苏武是使节,两者肩负的国家形象层级不同,更容易摇摆吧。虽说军人是护国之魂,但是世上还有雇佣兵是吧。而代言人就是代言人,你动摇了你的核心就弱了,说明你代言不了。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其实隐隐能懂他为什么讲出这番话为自己开脱。
形孤影只谁为伴,忍饿耽饥北海边。苏武是汉朝派来的代言人,身上有着汉朝统一大地的希望,志向远大,根本不是李陵说的动的。反而开始训斥李陵。
李陵退了一步,以家乡情入手。同上望乡台开宴、朝南拜祭家乡。相逢知己同倒金垒,喝两盅还是很开心的。一想到家乡,心里复杂,突然幡然醒悟,你又开始忽悠我投降。李陵说不呀,我也是真心想与你同拜家乡。李陵训斥说,你既降顺于此,那一搭便不是你的家乡了!
李陵闻言态崩。这里是李陵开始弱势的起点。他真心地觉得自己不对了。“小弟如今有国难投,无家可归了。”二胡悠悠一拉,李陵拂袖侧泪。转脸起范,再次试图兜售应变随机的观念,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苏武连声喝好,高声大笑,嘲讽之意淋漓尽致,吓得李陵发抖后退。
就这个演技而言,确实给了翁佳慧足够的发挥空间。大喜大悲,情绪大起大落。眼神里都是戏,恐惧,羞愧,无力的委屈。从这里开始,觉得翁佳慧略胜袁国良一筹。
李陵自己认输,肯定劝降不得,走了。上半场2折戏把这个说完了,50分钟,有部分观众起身离场。我为他们感到 无 比 惋 惜!
画风一转人物立体的下半场
其实,剧情简介只是个引子,引出后面2折情绪的波澜起伏。
下半场,先展示了苏武的日常。卸下盔甲,是一个驼背蹒跚的老人,想通过南飞鸿雁寄家书。袁国良扮相身形都非常到位,在外一十九年尚未成功,那种彷徨失落。然而嗓音还是清亮,与前文的无异,感觉还是精神矍铄的,没有让人足够入戏。
想家呀,苏武看着荒凉的周遭,决定写血书。歌声里坚定清亮的声线还不错,有种大义凛然的味道。放羊吃草籽,风餐露宿,因循十九载不改初心。“不忘初心”,点题了点题了,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
汉朝竟然真的收到了这封血书。五十万汉兵踏破寒门关,迎苏武回朝。李陵首先收到了风声,前去送别苏武。
翁佳慧带须之后,声线也变浑厚了些,非常符合人物成长规律。比白发苍苍却声音清亮的袁国良处理得好。
苏武很开心,拉着李陵一起回去。李陵不回。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异心,再不能复。李陵也是煎熬,能不悲哉。手下五千人命,也是难抉择。李陵还告诉苏武,他爸李广是被谗言所害,所以他也无心归朝。
离别总是感伤的。苏武忽然没了当年训斥李陵的劲头,完全是一个异邦同乡的姿态,为李陵想招,以后如何在汉朝混。李陵真的算了。苏武沉默了一下,问,是否从此天涯相隔,再见无期。李陵说是,跪下拜别:我为兄而来,又为兄留在异邦,此生无憾矣。苏武触动不已,这些年对李陵的怨气似乎一瞬间放下了。
从这里起,两位演员的情绪逐渐到位。
李陵生要做异邦人,死要做异邦鬼。了无生意,撞碑而亡。舞台瞬间一片苍红,丝竹声轰然而起,苏武喊起一声长长的痛哭。袁国良哭腔非常感人,真实杂乱,浑厚低沉,是适合角色在当下的声音与状态,走心了。
灯光渐暗,曲终人散。
后话
本剧是从另外的角度解说历史,尽显人性之复杂。历史书上大家都知道苏武牧羊的艰辛,但是对他十九年如一日的忠诚没有太多的感觉。如今舞台呈现了他在劝降面前也不摇摆的故事,其实对当下“不忘初心”的价值观来说,是一个非常真实感人的案例。更重要的是,新编的故事里删减了很多没必要的旁枝末节,专注在苏武和李陵2个人物上,李陵情绪的张力十足,又带来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完全是男二上位,非常出彩,也让观众看到新生力量给昆曲带来的新气象。当然,也感谢袁国良老师提携后辈,让观众能看到这样旗鼓相当的碰撞。
值得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