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钝感
走出办公大楼的那一刻,我长舒了一口气:总算下班了啊。
还好外面下起了小雨。
无来由的一种沮丧的情绪,也跟着湿润了一些。
1、
撑着伞,走在去地铁站的路上。
不想走快,只想慢慢走。
公司楼下的一棵鸡蛋花树,花瓣被雨打落了好一些,颜色不同于常见的白色,而是粉红色。每次经过都会偷偷多看几眼。
路上,有些忘带雨伞的青年行色匆匆,冒雨疾奔;还有三两提着便当袋下班归家的上班族。
耳边单曲循环着《陈淑芬与林志豪》,一首歌的时间,就走到了地铁口。此刻6点40分,地铁口一如往日排着短龙。
站我前面的是一位稍微年长的大叔,背着一只挂着行李牌的双肩包,另一只背带翻着边。心下不由想,这么厚的背带翻着背该多难受啊,怎么会毫无所觉?
大叔的右前方是一个未带雨伞的女孩,一只手撑在头顶挡雨,但还是无法幸免周围人撑着的雨伞滴落的雨滴。
不到5min的功夫,总算排到了进站口。雨伞终于可以收起来,但还是溅到了旁边的人的手上。即便已经尽量避免了,依然失败。
一如往常的生活,稍不注意,“米饭粒”就搜掉了。
2、
过安检、刷公交卡、乘电梯、等地铁、上车。
一套程式化的动作,已然熟稔到化作行为记忆,无需思考和过滤。
一眼望过去,齐刷刷的全是盯着手机屏幕的人。
有人在看综艺,有人在刷抖音,有人在和朋友微信聊天...而我则一如往常刷着友邻状态和生活组。
所谓对生活的钝感,大家何尝例外呢?我又何尝例外呢?
生活已经够“美式”了,还不让玩点自己喜欢的吗?
毕竟手机那么好玩儿。
刷着生活组,看着这世界还有那么多七七八八的琐碎小事,值得这群人发在网络上让大家给意见,就会觉得:啊,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的实感啊。
跟妈妈打电话,她会跟你唠叨某某菜多少钱一斤,榴莲变便宜了,一斤多少,买一个几斤的也才多少钱...心里总会想,妈妈们才是用心在过生活的人。
我已经很久不怎么关心自己买的东西价格多少了,除了偶尔和朋友抱怨,深圳的水果怎么越来越贵,都快吃不起。
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高高在上的房价,这代年轻人可真不好过。
3、
进入地铁站那会儿,心里头冒着的想法是,为了让今晚开心一点,回家给自己买束花吧。
然而,出了地铁站,却不见卖花的老伯。
所幸心里头的郁结散了一点。
自从独居之后,养成了买花的习惯。

有时候是一小束粉玫瑰,有时是桔梗,有时则是单色的小乒乓菊。

这两年的芍药季,都给自己买了好看的芍药。去年是重瓣的粉白芍药,今年则是单瓣的紫色芍药。花苞不多,开得也不多,但总算没有错过这个烂漫的季节。
家里的花瓶还有袁老师送的康乃馨、积着的干花,但情绪不怎么好的时候,就全靠这些简单的东西,让自己松动一些。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沮丧过了。
但这种坏情绪总会间隔一个多月,猝不及防地攥住我。
被攥住的我,别无他法,写东西是唯一有效的排遣途径。
4、
Life is suffering.
这句话还对应另一条真理,即好的作品大抵只有在你感到痛苦的时候才会被创造出来。或者说痛苦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会更有“力量”。
反观我自身,我是赞同这一点的。
“ONE客”未更新的这段时间,我大部分都过得很开心和幸福。
生活依然被码字围绕,但更多是来自对工作、私活的交待,它成了我谋生的手段。
4月份的时候,“文字”对我的生活进行了一场反噬。
我无比厌倦写文章这件事,或者说这个行为。我从心理上无比抗拒它。
有一天,我因为接的一篇私活稿,呆坐着电脑前,情绪崩掉,写不出一个字,只能小声的啜泣。
那种痛苦,往往在花了大力气写完一篇稿件未有停歇继续写之后就会出现。
每一次完稿,都是对大脑的损耗。
要是大脑不及时汲取新的东西,我的大脑可能就空空如也了。
然而,我写的依然还是像一坨屎。
又会想,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
于是,生活的钝感又在自己周边画了一个圈,我被套得死死的,毫无挣扎之力。
那就这样吧。
5、
昨天朋友给我发来一段话,她说:
我昨天在家扫地突然觉得啊平静的生活就像小时候看大人那样生活细碎然后一转眼我也这样过日子了 时间好快呀没有怎么精彩就来不及了
我在心里说,“谁又不是呢?”但随即回她:
小部分时间创造惊喜 或者小部分的惊喜、快乐、不日常填充大部分的平淡
你看,即便已经接受了“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这个事实一年有余,但依然还是有点 くやしい。
那应该怎么办?
大抵大家都知道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 要么想办法改变;
- 要么心甘情愿、保持现状、别bb。
即便是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就已经够难了。
这届年轻人真难。
还是要进步啊。
【呱,2019年第一份“bb”完了,去洗澡惹,tomorrow is another day,渣渣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