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汉中、成都小游
这两年来觉得自己年纪越大对于自身文化认同感越强,对完全陌生的一些文化例如少数民族、古埃及、穆斯林文化愈发觉得陌生、不愿去了解。十几岁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海纳百川,而一春复一春一旦看全新的事物没什么兴趣多去发掘。可能是回归专一、单一学科教育下的影响,也可能是平时同时进行的方面也太多了些。
西安是一个我既有文化体系中觉得充满遐想的地方,想知道登乐游原眺望是何风景,流觞曲水中的曲水何样,五陵少年的五陵,杜甫一定要回长安拜昭陵的心情,登大雁塔“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具体能看到什么,太多太多记忆了,好像我一到那个地方就能同登那寺塔、同游水登山一样。过了一千多年又如何呢,我知道诗与画的界限,读过辨析文学形象和实际看到的”画“的区别的《拉奥孔》,知道诗人笔下的创作就算是在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仍能看出不同的风景来,更何况时代的巨变。这么想想也不必过于去找大唐时的长安,更多的是想看看如今的西安,一代一代人生活过、又不断繁衍着的现代城市。历史的记忆在心底,前一天晚上错过了去桂林的飞机,索性睡了一觉,想了想最想去的还是西安,早上看有八点多的机票,但只有商务舱可选,也是无妨或许更有些好心情,很习惯生活在大片的平原上,只是感慨一出大都市的中心那一小片繁华地带周围尽是农田,村庄房子散落,觉得土地浪费的可惜。快飞行结束了突然出现了宽阔绵延不绝的秦岭,心情激动极了,是第一次看到秦岭,原来是众山相连而成,靠近西安南郊的大名鼎鼎的终南山或许是眼前的某座,大概飞行了十来分钟便见关中平原出现了,先是规整的农田,再是规整的高速路、城市分布,真的,还是这样的方方正正。在飞过西安市时见大大型的考古发掘现场,想想真是西安啊,航班结束的音乐一响起,簌簌的眼泪流下,到这大唐来了。

供游客游玩的西安市区并不大,一般游客都选择在鼓楼或者曲江池附近,附近景点多,交通方便,网红美食众多。来到西安市区发现西安一点也不落寞,唐史学者赖瑞和九十年代初游历全国写了一本书《杜甫的五城》,那时的西安在他的笔下来安安静静的秘而不宣,如今这一小片西安市区不是了,夜晚鼓楼钟楼回民街的灯光流光溢彩,北面靠近火车站那有个永兴坊,网红美食一条街,在现代来说管理得挺好,干净、收费合理,热闹而不混乱,永兴坊原来在唐代城墙外,后来明城墙时扩进来了。城墙内正中心延续至城墙外有条大道叫朱雀大道,通到南边如今的大南门永宁门,也通往唐代的朱雀门。到西安的下午小憩后边沿着永宁门用脚丈量这修复后的明城墙的大小,一路有上城墙的门票收费点,成人票54元,也是感慨将西安城墙作为公园散步设想的初衷了,或许也好,限制人流量吧。城墙内种植了些槐树,和梯形城墙间形成了阴影遮挡有了丝阴凉。五月底的西安实在是热、太阳直晒、日照很长。走到永兴坊八点才慢慢地天黑,也因时差的原因觉得一天格外的漫长,得意的人生似乎也可以延长。天完全黑后走了一圈钟楼鼓楼回民街,想唐代有胡风吹入,有来自西亚欧洲的外来人口,怎可小瞧千年前的国际大都会呢。重建的钟楼鼓楼赚足了不少游客的相机内存,白天普通的仿古建筑夜晚显示它们的热闹、彰显着唐代建筑的大气与稳重,特地瞧了瞧不论是钟鼓楼还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仿唐建筑都是鸱尾,据说是根据出土文物来的,可显现代人对大唐的回味。现代人如何同古代历史一同生活,钟鼓楼的灯光是一例,还有有些争议的大雁塔附近的大唐不夜城。一条全新的仿唐商业街,仿唐建筑、歌舞、灯光...都是新的,都是“人造”的,来西安要看这些吗?难道不是看真正的古建筑吗?次日去拜访时走了一圈觉得开心得很,可以见到现代人理解的唐代,作为千年后的现代人感受自己时代的理解与热闹,似乎也挺好。大雁塔是那附近的“古建”,却也是加修大了一圈后的,在慈恩寺内,当年白居易进士题名骑着马尔来刻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后来大家考中什么都来慈恩寺写一写,我没进去看,也不知道这写题字现在还有没有,我想了想白居易当年骑马从城内到城外,这个路程我也是走过了吧。从大雁塔可见秦岭,查了一下地图终南山也是在那个方向的。原来终南山里长安城也不过四五十公里,时时抬头可见,这条终南捷径确实如何用来隐居呢?实地看到距离终于是懂了的。除了游人去的大唐不夜城,大雁塔这的小小公园是个市民去的好去处,几个估计是老年大学或者业余音乐爱好者在这吹着笛子、手风琴、鼓等等,不断有他们小乐团的成员加入,在大雁塔下吹奏一曲接着一曲,古人同今人的市民生活,都在这一块土地上不同时空的交错着,如今写下游记时马蹄疾的得意和下班后、老年生活的欢乐乐声交织着,你会觉得我们里唐代那么近,千百年的心灵也可以相通。从大雁塔沿着往曲江池的方向走,路过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曲江池遗址公园,公园里健身道做得很好,一个个唐代元素都时不时浮现出来,唐诗三百首的石雕、路旁音响里响着唐诗,一看到围棋棋盘棋子石头立马跳出“闻道长安似弈棋”,大概在别的城市不会联想到,我想这就是身处西安的魅力。曲江池也是大型的市民晚上散步的公园了,流光溢彩,池上仿古小亭子,在西安这样少见河流之处很是惬意,集宴时的欢乐可想而知。
去西安主要是了解一下地理,因此碑林倒也没去,字帖看拓本也可,若有需要再去瞻仰。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只看了一天,听了讲解自己看看一天竟然只瞧了三个常设展,国宝青铜器瞧了些,也慢慢能去看懂青铜器了,知道钟鸣鼎食,钟鼎的王权、神权、日常生活里的功能,也能分清一些了,器物的精巧倒在其次,毕竟在湖北博物馆就见过极其精巧的青铜器了,历史感更强一些。唐代的展也曾看过,因此冲击不是那么大,主要看了陶俑,我从看南京的六朝博物馆、上博以来一直喜欢看人物俑,这次更是一览觉甚好,那种快乐、飞扬的神情和姿态从汉到魏晋到唐我都见过了,生活里的坚信哪里来呢,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而来。精致的器物如香薰等等,瓷器有深刻印象的是由于陆羽《茶经》之后流行斗茶时的油滴碗,黑色釉质,青瓷有一件青釉瓜棱执壶,但是是宋代的,白瓷没什么印象,后面走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展古代展唐代部分第一件就是一件白瓷壶,影响深刻。唐三彩自不必说。秘色瓷也有一件,但我对苏州博物馆那件秘色瓷莲花太过于喜欢另外在故宫也看过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秘色瓷展因此对陕历博这件藏品倒是没什么印象了。和异域文化交融见证譬如鎏金铜蚕、安伽姆石踏。兵马俑、唐代壁画不必说,收费300的壁画展我也未去,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嫌贵没做功课。但后来在曲江艺术博物馆看了完整的各个时代的壁画展,虽然都是仿品,也是相当于做了功课,没有遗憾。在昭陵博物馆也再词看了唐代壁画。西安东面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就是八大奇迹的那个兵马俑,因觉得远了本不打算去,在陕历博也看了些兵马俑,出土的铜马车一样都是复制品,觉得没什么其他看点。一面也不想人多去看兵马俑,陕历博就因人太多给我的观展体验不好。在西安的最后一天还是去了,一大早打车,赶在8:30前到买好票、从检票口一路跑去一号坑,还算好的观展体验。但最为震撼的还是兵马俑博物馆内的兵马俑精品展,从制作到各种形态的兵马俑都有了些了解。
在西安的倒数第二天去了汉阳陵、茂陵和昭陵。汉阳陵是体验式的博物馆,可以看到出土的现场,虽面积不大可当了解,汉代的墓葬仪式比起秦始皇的兵马俑俭朴许多,这是汉武帝父亲汉景帝的刘启的墓,文景之治可见一斑,节俭、繁荣的社会。茂陵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幕,陕历博有马踏匈奴的石雕复制品,这里摆着原件,一面是博物馆,没什么藏品,一面是茂陵的陵墓,我因打车来也无车前往陵墓就只看了茂陵博物馆,没有了解到更多汉武帝的时代感到遗憾。但来咸阳茂陵时路过渭水,黄河的支流,横跨了整个西安地区,“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我看到的渭水如一条小小的河流,而听说发起大水来也很是凶猛。三点多的时候打车去昭陵,昭陵博物馆在九嵕山脚下,博物馆内有一些陪葬墓永乐公主等发掘出来的考古展品,东西还不少,有些看头。第一个馆是陶俑,唐代的人物形象,大型演奏现场都可见,宴饮时如何、出行时如何、打猎时如何,看陶俑真是给人当年的回想。昭陵一片的碑林、永乐公主墓等的壁画,去博物馆很少很看到唐代的字画,看壁画能填补很多想象的空缺,真实而触手可及。在咸阳昭陵博物馆还认识一个新朋友,馆内工作人员的女儿荷荷,大名weiyinhe,因为六月二十七荷花盛开时出生。关中的白日极长,又极其炎热大人们昏昏欲睡,就这个小姑娘闲不住在馆内跑跑跳跳,却也知道要安静不吵闹。到昭陵博物馆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多,过了上午的热闹就我一个游客慢慢踱步。小姑娘见我来回走看陶俑,盯着我看,想看看我看到的和她看到的有何不同。我见她同我家小外甥女差不多的年纪也是同样可爱便聊了起来,也是上一年级,在博物馆里住了一年了,她觉得唐代的女佣好看,脸红扑扑的,笑眯眯,画里的马好看,摆在露天的石雕羊很可爱。因为是周日早早地做完作业有时在馆内跑跑,有时在树下看花看草天马行空地想象。喊我去爬后面的小山,说是凉快一些,上面还有一位李氏的墓陵,上去后发现是眺望九嵕山的好地方,这也是能最近的眺望九嵕山的地方了。因为马上就要开着山路绕很多弯进山。快离开昭陵博物馆了,我问小姑娘去哪儿买瓶水喝,小姑娘说给我拿一瓶送我,我也没什么东西好回赠她,就把这个活泼泼的小姑娘放在记忆里。仍是想到山上去看看昭陵的陵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来回120元,可带我上去,我看地图也就是不远处,觉得贵了些。正巧送我来昭陵博物馆的一对夫妻还没走,他们也没上去过,再拜托他们一同上去看看。车往山上看才方知来回120元真的不是一般景区那观光车的收费标准,确实弯路极多,山也绝不是像江南的山一两百米高,我真的是忘记了这是西北的山了,黄土、陡峭而略带险峻,绝不是温柔的小山丘。打车软件算的单程20元大概是直线距离,我倒是很不好意思让这对夫妻开这样的山路了,但他们倒是平常的样子,我一人坐在后面提心吊胆。陵园内没有开发,也就是知道那就是昭陵,和秦始皇陵的陵园区一样,因地怀想,见夕阳洒落山顶之上,感受历史的脚印而已。
翻越秦岭从西安去汉中、再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是让我很期待的事。我想象自己是倒着翻越众山入长安的学子,是李白去国游历后回京的路线,本也想走一走唐代就经典的旅游路线:从长安出发,至洛阳,再下扬州。只是时候选得不好,五月底的西安、洛阳一带实在是炎热,我又有些过敏,难受得很。便走了唐人回京的路线,不过是倒着走:翻秦岭到汉中平原,再翻大巴山至四川盆地,但是没有时间游长江了,带着点遗憾回到江南。我说的“翻”山“越”岭,可在乘坐高铁时是不断地穿过一个个山洞,偶尔在山洞与山洞之间有很快地闪过山,一到秦岭的南面和北面西北高原的景色不同,有大片的绿色种植着水稻,山间的水流也很多,山也不那么陡峭了。我心里松一口气,接下来的旅程吃当地的美食的话也不会很多面食了吧。地理气候可能也注定了汉中会是个幸福指数非常高的城市,我迫不及待地去看了汉水,这条意为地上的银河的江水,天汉大桥横跨与上,汉水比起渭水来宽阔极了,气势也很不同。我去过的武汉依长江而建,长沙市中心流淌着湘江,南昌的滕王阁旁有赣江,几乎都在城市的中心,据说良渚文化发掘后也认为远祖人依河寻找水流而不断内牵,因此听到汉中博物馆里的讲解员说汉中的远足是从山上下来到平原上定居,觉得有点神话色彩。汉中如今的旅游宣传语“两汉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