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之我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自古以来,人们崇尚贤良淑德,安分守己的女子,所以一旦有女子违背了一点不合乎礼义廉耻的地方,便会被推到舆论批判的风口浪尖上,而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绝大多数人一提到潘金莲,想到的都是最负面的词语,她成为茶余饭后的坏女人样板的代名词。在中国道德观念中,似乎很少有人同情她的遭遇。 可是就这样的一位被人熟知的女子,长久以来,我们是不是在潜意识中就对她加以恶判?而对我来说,读过《水浒传》确实气的是她的冷血淫荡,但是看过了《金瓶梅》我改观了对她的想法,反倒多的是几分同情可怜。纵使她有错,一朵恶之花,至少她盛开过,为了情,为了自己。 貌美有才女红出色的她,和所有女人一样,心中渴望着爱情和性的释放。她几度被卖,也许早就看透人间冷暖。所以被不解风情的丈夫和终年无趣的生活消磨掉了生活的乐趣之后,一旦有这样一个曾令自己心驰神往的人出现在生命中,飞蛾扑火也在所难免了。杀掉了猥琐的武大,以为西门庆的出现,会让她看到了一点希望,可是生活不是偷情时的光鲜亮丽,她也不再是新鲜感的玩物。所以她怕,她怕失宠,一旦失宠,她就一无所有,每个人都嫉妒,任何人稍有风吹草动,她都要随时待命。 她在西门府六七年,没有一日松懈,越变越不可爱。设法把西门庆留在身边,哪怕沦为一个性爱的工具。进府之后,宋惠莲、李瓶儿、官哥儿,西门庆先后至少有四条人命是在她手里的。我们会想她是一个工于心计富于手段,心思阴毒,斩尽杀绝毫不留情的女人,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本应该是最脆弱的个体,她没有办法让自己拥有平凡的幸福的同时加上种种悲惨的遭遇,才会让她变得冷血残暴,这恐怕让她早就忘了善良二字。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在我看来,她虽然适应力强活的滋滋润润,但给人感觉是她不太有自尊心,也没羞耻感,没有有意维护自己独立、尊严、人格的意识。可是命运没有给她拯救自己的机会,她无法做命运的主人,任凭他人宰割,她只能任凭环境的发展,从某种方面看,是可以理解的。 也许一个刚满20岁的人,仅凭此书评价一个人物,显得幼稚直白。但我认为,潘金莲是真真切切的人,是最接近现实人生的人物,潘金莲她代表的是再真实不过的人性;这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潘金莲,但多的是有潘金莲这样个性的人。在人性的光谱上,她或许注定是黑暗的角色,但仍然只是芸芸众生当中稍微特异一点的一个分子而已。 也许有过些许人生阅历之后,在看此人,便会有不同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