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大逃脱》揭露杨幂心声:别用权威来绑架,我又不傻
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五句话:
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我养你有何用?
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
早就告诉过你,你非不听。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为什么会讨厌这几句话?
其实是在讨厌父母用他们的权威和大人的优势控制他们,父母出尔反尔后就用那些话都是哄孩子的来逃避指责。孩子犯错却变成父母手里的把柄,再次巩固“听话才是好孩子“的规则。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儿童本位“的道理,但做到却是很难。
儿童本位是鲁迅坚持的教育理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助长发达。成人对儿童的感情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动物性的蓄养,吃喝拉撒睡的抚养。
第二:在艺术层次对儿童的欣赏和审美。
第三:终于研究,用研究者的心态,理性研究儿童的心理。
总结来说就是基础养育,艺术培养和因孩而异的心理关注。
为父亲的蹒跚背影哽咽的沈从文成为父亲之后,这些儿童本位,子孙崇拜的道理是懂的。实际上他却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野蛮地对付孩子。
阿九(沈从文的大儿子)两岁半的时候,他们住在杭州的学校里,孩子总爱哭,特别怕生人。沈从文懊恼极了,就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阿九按在地上打了一顿。沈从文后悔过,当时一味责备孩子,让他代自己负起责任,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他怕孩子爱哭叨扰学校的他人,客人的拜访又常常被哭声打断。他选择了用最糟糕的方式,武力镇压孩子的敏感和害怕。
之前沈从文的父亲写信问起阿九,“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没有父母是主动耽误孩子的,所以太多父母把这是为你好当成了理所当然。
《密室大逃脱》最新一期讲述了陶英才在父亲的严苛教育下成为“天才”,但生活却没有了一点快乐和自我空间,最后决定用自杀来逃离这样窒息的“教育魔咒”。

这个故事和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茉莉的最后一天”的悲剧是相同的。一个高学历的母亲因为孩子而从社会中退役,一心按照自己的完美章程培养茉莉,把心里对事业的遗憾全转嫁在茉莉身上。

茉莉只觉得自己是一个被母亲控制的傀儡,一个被挖开大脑不断灌输知识的机器。茉莉在手腕上割下一刀一刀,一直想母亲也许会发现,会和自己说对不起。当茉莉变成没有意识的冰冷尸体,终于等来了母亲的觉醒,但又能怎么样呢?只剩唏嘘。

当父母的控制欲一旦得到回馈,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周围声音的认可变成了控制欲不断加强和轮回的动力。父母渐渐忘了教育的初衷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构架能力让孩子拥抱更好的生活。

父母站在权威的优越感上沾沾自喜,就像是统治者给“无辜犯人”戴上脚铐,用绳子绑住他们的双手,用鞭子抽着他们听话,“犯人”叫嚣冤枉的声音靠近统治者的耳膜然后自动消音。

统治者被拉下神坛是要经过革命的,而革命必然有牺牲。
避免革命的方式就是民主,民主的前提是尊重和平等。
在《密室大逃脱》里,杨幂表达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做选择的权利。

杨幂想给小糯米最大的成长自由,先说好什么事不能做,其他的随便。
现在很多父母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孩子的兴趣理想和他们所期待的有很大偏差,这要怎么平衡,要怎么和解,是引导,是否定还是强制性“掰直”。
儿子要休学写小说,郑国强被妻子指责,都是他这个做父亲的总是纵容孩子自由发现给惯的。
但郑国强还是扛住了妻子,和家里长辈们的苦口婆心劝说,支持儿子。他给儿子一年的时间去实现写小说的梦想,然后乖乖回去上课。
郑国强不后悔做这个决定,他觉得这是对儿子一次很好的教育。它会让儿子明白在这个世俗社会,坚守理想的代价不仅仅需要一个人,还需要一群人。
当你成为父母,会陪着自己孩子玩“理想”吗?
参考文献
沈从文《儿女》
鲁迅《风筝》和《鲁迅回忆录》
关正文《见字如面》中的《其实爸妈也是装的——郑国强写给儿子郑艺》
小七的微信公众号简七七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