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怎样写论文(一)
这两天听硕博答辩和资格考审核,许是因为精神很好,所以思考了很多东西。半年都没有写读书笔记,这篇就当作重新上路吧。(恋爱让人上进)
内容基本上整理自老师评语,说的不对的地方,怪我瞎延伸。反正阅读者只有自己,决定不压抑刻薄天性了;也可能全文胡扯,爱咋咋。
这里应该有个标题
旁听这类考核的目的,固然是为熟悉流程、观察老师学术风格、学习前辈踩雷经验,当作社交、刷脸也未尝不可,但最最重要的是,可以学习到论文写作可操作的方法。课堂上能对具体的知识、问题进行讨论思考,但很难学到论文写作的技巧,一些人甚至读了好久的书,却还在门外徘徊,着实可惜。
一边听同侪的论文介绍,一边寻找问题,在老师评议时,就可作为参考,去想:我的观点是不是存在偏差,眼光是否精到,思考模式的漏洞有哪些?倘若能和老师想到一处,也会很有成就感。
当然,眼光和功夫缺一不可,我自觉眼光尚可,功夫却疏漏不堪,令人不齿。自勉。
论文要怎样选题?
选题关系到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好选题是好论文的必要条件,所以一定要慎重选题。
好选题肯定是有创见、有超越性的选题,对前人观点有推进和挑战,哪怕只是一点尚存问题的开拓,也好过人云亦云的题目,有价值。
我以为最糟糕的题目,是“用XX理论来解释XX文本”,了解一些时髦的理论,拿来主义地进行案例分析,却不管这种分析是否能带来新的见解。何况鼎鼎大名的理论,必有许多深入讨论,何须你用自己的分析,再来证明一下其有效性呢?做课程作业、本科生论文尚可,研究生再写,是大炮打蚊子,可耻。
当然,倘若这一案例没有超出理论的讨论范围,具有适用性,通过讨论可以对理论提出新的思索、修正,那是没问题的。却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创新、时髦,使用不合适的理论。好比形态学研究共时的结构,你非要处理历时问题,借此质疑其有效性,傻不傻?
以历史扒梳、概况研究为选题很常见,但切记全面不是论文的第一目的。倘若这些功夫已有学人做过,只是不够完善,修补当然有价值,可惜还是有限。修补时,要着重于阐释新发现,没必要展开讨论常识,论文和课程讲义是两件事。此外,修补时要有更大的学术视野、考虑学术史研究的背景,譬如要沿着顾颉刚的路子梳理孟姜女研究,背后要想,这一经典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吗?记录史和生命史的研究如何更有效?传说史的研究如何成为可能?(胡扯举例)
选题并非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调查、没有材料就凭空选题,不是学者,是民科。
虽然要带着问题去找材料,但并不意味着问题一开始就要成型、明确。问题是在找材料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修订的。如果想做某类传说研究,首先要去积累材料:文献怎样写,有多少?田野调查能拿到多少?不做材料就空想题目,在具体写作时,会面临材料不够、调查不到、预想跟实际不符、选题与材料存在错位等问题。
材料足够充实,选题才会准确,面对质疑也坦然自信。
相应的,也可能掉进材料的大海,总觉得哪里都好,无法提炼出好的论题;又或是浪费材料,明明可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却浅尝辄止。这就需要有提炼问题的能力,具备精准的眼光,熟知学术史,学术功底扎实等,是锻炼得来的硬功夫。
不要惧怕依据材料提出新命题,即使目前的能力不能解决。
写论文和写小说可能异曲同工,不会写论文的话,不如去搞个长篇吧(这一条不是老师说的。
为什么能写这么多!明天再补,我要去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