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中西方价值观区别
我的成长经历是中西方价值观交替、融合的过程,为此反思,我很开心。 从小生活在家族文化笼罩的黄土高原上,我在外破坏欲旺盛,下山打鸟,果园偷吃……但在家中,我永远不爱说话,因为我害怕老爸。现在好多了,将害怕演化为孝顺、尊敬、爱。 后来,受舍友影响,喜欢上阅读,尤其是心理学和市场营销。我们知道,心理学发源于美国。几年间,通过阅读,我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很大。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个人独立……从学习上来讲,就是分解、模仿、迭代。这是牛顿的世界可测量下的认知,属于简单系统,任何事物都可被分解。而不再强调中国所谓的悟性,现在思考,有些事物可以被拆解又组装,而有些事物不能简单拆解,比如人与人的互动,这是一种化学反应,不能轻易拆解细分。 如此学习的过程中,造成的结果就是我的选择,我不希望家人亲戚影响我,我的生命我做主。我一直"独立"地生活着,本质并不独立。 逐渐地,我发觉自己时而孤独,缺少归属。我对父母越来越理解和爱,渴望多与父母交流。 此时,我的心感觉回到中国家族文化里。同时,我发现阅读欧美书籍,遣词造句别扭异常,再经典的文学书,我也得不到深刻共鸣。现在几乎不再看国外书,而愈发喜欢中国文史哲,以及潜藏其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 现在,我的心属于家国文化,行动原则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所谓中西方交融的产物,我很喜欢这样的成长路径。因为,文化融合的城市或个人,成长最快。同事也体现着不经历反抗,不理解爱的道理。 当我们的小孩钟爱漫威、美国队长等美国电影时,无意识接受的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我的经历告诉我,以美国文化指导生活,不会幸福。 人是一座孤山,同时也是群山的一部分。 如果你受推崇个人主义的文人,如王小波、武志红、连岳等人影响。但我告诉你,连岳我不知晓,前两人并不是很幸福。 你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时也承载着家族的血脉。人没有跟,难以幸福。如果此时你觉得孤独,推荐你有机会看我喜爱的王潮歌导演《又见平遥》,讲述关于家族血脉的故事…… 中国人幸福的单元是家庭,不是个人。 此时,中国正在强大,很多国家都会积极了解和学习中国。输出中国文化与价值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不仅仅让老外了解中国,更让中国人重新热爱上中国文化。 我关注的快消品和电影领域,看好张天一创办的霸蛮米粉,孟兵的西少爷肉夹馍,聂云宸创办的喜茶,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上品牌,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之余,写点在多数人看来空虚的文字,聊以自慰。 最后,引用王小波杂文中的引用,大家一个问题:哥哥问弟弟,如果杀死一个小女孩,整个世界都可得救,那么可不可以这样做。 你是弟弟,请思考后回答,可不可以。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