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黄大年》:舞台化的英模报告会

1 黄大年简介
关心我国科技动态或时政新闻的人,或许听说过黄大年这个名字。
黄大年是我国著名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7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因其生前贡献,在黄大年教授去世后,被追赠了多项荣誉。
他生平事迹,在网上能够轻易搜索到,我在这里不再赘言。
2 话剧《黄大年》简介

2017年,黄大年去世不久,他生前学习、工作过的母校——吉林大学——的师生截取了黄大年生命中的12个片段,排演了一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话剧。
全剧共12幕,演出时长约120分钟。分幕的剧情如下:
第一幕
1977年,南宁附近野外。黄大年的父亲来地质队找黄大年,带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黄大年决心报考长春地质学院,继续为祖国地质勘探事业做出贡献。
第二幕
飘雪的冬天,长春地质学院。黄大年和同学初入大学,满怀壮志豪情。班主任老师用自己的棉被给这些来自南方的学生做了棉衣裤。
第三幕
80年代初,宿舍。同学一边听着女排比赛广播直播,一边讨论毕业去向。在那个教师待遇低,被人看不起的年代,黄大年决心留校,继续从事地质勘探研究工作。
第四幕
90年代初,教师办公室。学生家长因为误会找来学校,黄大年用耐心细致又不乏幽默的解释化解误会。家长走后,教师们讨论公派留学。黄大年告诉他们自己报了最难考上的英国利兹大学全额奖学金。众人正惊诧,妻子劝他改主意,忽然喜讯传来,他考上了。

第五幕
20世纪初。美国,一位将军与部下讨论黄大年在探测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决心付出巨大的经济利益来让黄大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为美军服务。与此同时的中国,黄大年的老同学正与校长讨论聘请黄大年回国任教并继续其研究。
第六幕
英国,黄大年家中。黄大年告诉妻子他收到了国内的邀请,决心回国。妻子一开始有些不愿意,因为黄大年身体不太好,回国等于重新创业,身体负担太重。但很快被黄大年说服。女儿回家,得知父母要回国,十分兴奋,也要立刻回国。但黄大年要求她做事有始有终,必须把手头的研究工作结束后才能走。
第七幕
有一个飘雪的冬天,原长春地质大学,现吉林大学。黄大年回到母校,受到母校上下热烈欢迎。
第八幕
黄大年办公室。墙上写着黄大年的工作行程,十分忙碌。秘书劝黄大年多休息。黄大年带的学生来找他,从他们口中,得知黄大年这么多年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资助学费,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买电脑。黄大年要求学生专心研究对国家、对学科有用的课题。

第九幕
深夜,办公楼外。司机来接黄大年,却一直等不到黄大年。司机与看门大爷展开了一场关于黄大年的对话,透露了黄大年回国后的成就。秘书扶着黄大年下楼,说他刚才昏倒了。众人劝黄大年去医院,但黄大年坚持去机场。
第十幕
北京,项目验收答辩会场外。学校领导得知黄大年来参加答辩前曾经晕倒,急得团团转。黄大年从会场出来,带来好消息,答辩通过,项目完成验收。
第十一幕
新年,病房。黄大年收听XXX的新年贺词,为之振奋。多人来看望黄大年,对话间谈起其科研成果对我国航空物探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第十二幕
夜晚,吉林大学地质宫外。黄大年离开医院来到这里,与妻子追忆往昔,并得知自己要当外公了。他给外孙女取了个中文名:春伦。长春的春,伦敦的伦。天上再次下起了雪,黄大年唱起了当年的地质队队歌。

3 我的感想
看到这里,很多常看话剧的朋友或许会笑出声来。
总共才120分的演出,竟然有12幕之多,平均每一幕10分钟。这究竟是话剧还是小品?
这部剧,我是2019年5月28日在江南大学文浩馆看的。看的时候心里也有着同样的想法。
吉林大学的师生为了全景式地展现黄大年教授杰出贡献的一生,选取了太多的人物素材,以至于不得不以增加幕数,减少每一幕的时间,让整部剧变得话剧不像话剧,小品不像小品,不伦不类。

若我是编剧,我最多只会安排三到四幕,每一幕的时间在20-30分钟,并在每一幕通过角色的对话来侧面展示其生平经历。
比如这部戏的第一到第五幕就可以取消,大幅度拉长第六幕黄大年与妻女讨论回国事宜的时间。通过三人的对话,来回顾黄大年从地质队到出国这二十多年的经历。
但在谢幕的时候,当我看到站在台上的演职人员那年轻稚气的面孔,我又觉得我先前的想法错了。
《黄大年》这部戏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诸如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单位的帮助和指导,但他的演职人员依旧是以非戏剧专业的学生为主,有限的几个教师也都不是戏剧专业出身。
如果按照正常的话剧演出,一幕那么长时间,对于这些演员来说,负担实在太重。
大约也是为了减少演员的压力吧!这部戏的演员也出奇的多。我数了一下,这场演出登台的演员共有26人,其中只有两人是一人分饰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
如果是商业话剧演出,光这么多演员的薪酬就足够剧团把底裤都赔掉了。
但我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学生排演的大型话剧,它并不以盈利为目的。那么,为了保证每个角色的表演水准,增加演员数量,让他们只负责某一专属角色,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整场演出来看,学生们把各自的角色演得很好。

但站在一个故事写作者的角度,我对这部戏的编剧还是有些意见的。
我的意见不是幕数太多。这一方面我在前面已经提过,也能够站在演员角度理解编剧的选择。
我的意见来自于,时间已经快到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了,编剧的思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诚然,黄大年的事迹十分感人,其贡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编排这部戏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纪念黄大年教授吗?
不!这部戏在编排之初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它要唤起大学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唤起他们科技报国的热血和决心。
在如今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受到美国迫害的当下,这部戏是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的。
但这部戏的目的和它的现实意义能否实现,取决于观众是否被戏感动。而感动的前提,是要让人相信。

可我们的编剧在干什么?
他把黄大年塑造成了一个完人,在这部戏中加入了太多打鸡血式的口号和自我感动。我觉得我并不是在看一部话剧,而是在看一场舞台化的英模报告会。
这些话我本来不想说,所以在5月28日看完这场戏之后并未立即动笔写剧评。但思前想后,我觉得还是不吐不快。
当下,我们正在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部话剧本应是一次很好的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可落后的编剧理念,让这一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人无完人。”
美国神话学家坎贝尔也曾在他的著作《神话的力量》这样说:“人是不完美的,若要把人的真实描绘出来,就要描绘他的不完美。完美的人是无趣的——就像佛陀入涅槃后便不再回到世间来一样。生命的不完美正是它的可爱之处。”
一个优秀的编剧绝对不会把角色塑造成一个完人。哪怕这个角色来自现实,那编剧也应该用心发掘一些缺陷。
这种缺陷并不一定是道德、性格上的缺陷,完全可以是面临两难处境时的犹豫和彷徨。比如黄大年在回国与美国高薪招募之间的艰难抉择,以及病入沉疴之际丢下工作治疗休养与坚持工作之间的矛盾与彷徨等。
只有这样,角色才更真实,其最终的奉献与付出才更打动人,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喜爱,进而相信。
可在这部戏中,人物的一切选择都是毫无犹豫的奉献和牺牲。就连他身边的人也都只有一瞬间的犹豫,随即便全力支持。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能理解编剧的难处。
如果他按照我上面所说的方法来写,一定会受到一些不可描述者的阻挠。
因为这部戏已经成了他们的一项政绩工程。通过这部戏,黄大年的奉献与牺牲也“成就”了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因此,他们必须把黄大年铸造成一尊金光闪闪的神像,而容不得有半点瑕疵与哪怕一瞬间的黯淡。
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的宣传部门提出一点意见。
我们的党当年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当年的革命形势要求我们的戏剧贴近群众生活,要让群众便于观赏和理解。
但时过境迁,观众的欣赏水准和口味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宣传方式还在用几十年前的老思路,这合适吗?
更何况,《黄大年》这部戏所针对的观赏群体是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还在用这么老旧的编剧思路来写剧本,未尝太小看当代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欣赏水准了。
“无产阶级革命的宣传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占领。”
如果不能顺应新形势,还在顽固地按照老思路来抢占,那就是懒作为、不作为,是为敌人提供方便,是扫黑除恶要扫除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