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探微》29
《法华探微》(29)五百阿罗汉授记成佛 原创: 吕真观 实证的佛教 今天 《法华探微》(29) 五百阿罗汉授记成佛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㝹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听到富楼那尊者也被授记,有一千二百位阿罗汉心中作念:“这些大弟子得到佛的授记,真是太好了!我们如果也能一一得佛授记,那该有多好啊!”世尊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就对摩诃迦叶说:“这一千二百阿罗汉,我现在为他们一一授记。其中,我的大弟子憍陈如,在供养六万二千亿如来后得成为佛,号普明如来。还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等五百阿罗汉,将来也都会成佛,佛号和憍陈如一样,都号普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 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 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 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 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 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 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 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 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 佛在这段重颂里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憍陈如成佛时的情景,文字不难,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 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 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 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这里讲得比经文详细。这五百比丘,成佛时的佛号、国土情况都跟憍陈如一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五百比丘是“转次而授记”:前一尊普明如来授记后一位仍是“普明如来”,这样一直相续往后。五百比丘以外的其他声闻众也是这样。世尊还吩咐迦叶尊者把这个授记转告给其他不在会场的声闻众。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这五百比丘得到授记,都非常欢喜踊跃。他们来到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道:“世尊,我们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证得究竟的涅槃。今天才知道,我们本应得到如来的智慧,却仅仅满足于小智的成就,真可以说是无智之人!” 接着,他们讲了一个譬喻。结合后面的偈文看,譬喻是这样的:“有一个穷人去拜访富贵的亲友,主人用佳肴美酒热情地款待他。酒足饭饱后,他醉酒睡去。亲友因为公事要马上离开,来不及跟他细谈。临行前,把一颗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服里,没有说就走了。穷人醒来以后,对宝珠一事完全不知情。他离开亲友家,去了另一个国度。在那里,他为了糊口,做着艰辛的工作,一点微薄的报酬都让他非常满足。偶然的机会,这个亲友又碰到他。 看到他这幅光景,亲友非常惊讶:‘唉呀,丈夫,你怎么到了这种地步!我为了让你过得安稳自在,曾在某年某日把一颗宝珠系在你的衣里。你竟然到现在都不知道,还为了一点活命钱辛苦忧恼,真是太傻了!’亲友说着,把衣服中的宝珠找出来给他看,‘现在我告诉你了,你可以马上卖掉宝珠,这些钱可以让你衣食无忧、如意快乐!’” 阿罗汉们说完譬喻,继续解释:“世尊也是一样,您当初作菩萨时,就已经教化我们发了菩提心,然而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忘废了。这一世我们证了阿罗汉果,就自以为满足,不再有别的志向。实际上,菩提心的一切志愿,从来都不曾失去。现在世尊告诉我们:‘你们声闻人所得的无余涅槃,并不是究竟的涅槃。这是我久远以来为了种下佛道的善根,而方便开示的声闻乘涅槃。而你们却以为这是真实的灭度。’世尊,我们今天才知道自己其实是菩萨,现在又得到您的亲口授记,真是非常欢喜,得未曾有!” 这里有一个“一切智愿,犹在不失”。在我们中国,学佛人基本都是学大乘法。特别是在汉传佛教的仪轨里都会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这其实就是菩萨愿。假如你刚学佛时,跟着某位菩萨法师学法,发了四弘誓愿。可能那时你没有仔细想愿文的意思,也不知道这是不得了的愿,只是跟着念了。但这时,佛菩提道的种子就已经播到你的心田里去了。 这就有点像这个譬喻——人家塞给你一个宝珠,但你自己不知道,它就一直这样藏在衣服里。然后,你离开了菩萨法师,碰到很多声闻法师,跟着他们认真修习声闻法。虽然如此,这个“一切智愿”已经在第八识下了种。这是大乘的无漏法种。即使你忘了以前发的菩提愿,一旦时机因缘成熟,这个法种还是会萌发出来,让你走上佛菩提乘的道路。 所以,“衣中宝珠”可以理解为:佛菩萨在声闻、缘觉法的开示中暗藏的大乘法义。虽然声闻人一时不觉,但当他们将来修行佛菩提道时,一定会发现:“原来第八识的性质和功能,佛陀早在讲声闻、缘觉法时就已经有不少显示发露了!只是我们当时一心求无余涅槃,即使听到了也不作深究,对大乘妙法不知不觉。现在我们知道了,第八识即佛性、如来藏,是涅槃本际,亦即是我,这一法从来就贯穿于三乘佛法之中,不曾有任何缺失!声闻、缘觉和菩萨,都依于第八识而修行证果,乃至得成无上佛道。”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饍, 以无价宝珠, 系着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这个重颂就不解释了。 编者按:本文引自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第六期:《法华探微》(四),释能会法师讲述、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解释《妙法莲华经》的义理,在“实证的佛教”微信公众号连载。全集电子版下载网址:http://url.cn/YHUo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