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漫游记
查看话题 >漫步大栅栏 - 北京胡同与微杂院
如果语言无法达意,也许图像可以。
文章也同时发布在我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漫步大栅栏 - 北京胡同与微杂院》
因为方正且四通八达的城市街道布局,北京可以说是从卫星图上看最好辨别的城市之一了。各种宽窄不一纵横交错的路网织出了如今的城市景象。而胡同这样适合闲时遛弯儿的小道作为城市规划里的毛细血管充盈着街巷生活。
在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西南几百米,就是北京重要的古老街市和曾经的繁华商区—大栅栏文保区。
这几年,大栅栏文保区一直在推行更新改造计划。同时,因为它特殊而敏感的区位坐标,吸引来众多设计师探索尝试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又让胡同里的街道生活再次发挥活力。动作大的如北京坊建筑集群这样的整体设计,手法细微的如胡同道里各类小型改造。
07:05






紧邻大栅栏商业街,北京坊内在保留部分历史建筑的同时,也开发了一片新的商业片区。历史建筑群里有清末建造的北京曾经最大的大型综合商城之一的劝业场,也有口碑中“八大祥”之首的谦祥益(原珠宝市“益和祥”)。谦祥益如今被框柱加以保护,犹如城市考古学中的一座建筑标本。相邻的加建改建建筑物被拆除后在立面上留下了复杂的轮廓痕迹,在夜晚的灯光映照下显得特别孤寂。而新兴的商业楼群如MUJI Hotel、星巴克旗舰店和PageOne书店等又续写着大栅栏地区新的商街故事。



从一片热闹的北京坊向西走,就是居民生活区了。大早上,年轻小伙骑着电动车急着上班,已经出门转过一圈的老头老太迈着小步,偶尔和街巷熟人闲聊几句,偶尔又停下脚步看看胡同交叉口正在疏通下水管道的市政工人。


这次打算拜访的是茶儿胡同上标准营造设计的微杂院。它作为大栅栏文保区更新改造计划的一部分,参考了四合院内已有的居民加建,倒腾出一小块供周边居民使用的儿童图书馆及艺术中心。


08:20
到了地方,大门虚掩,也不清楚是否还有住户留住在里面。轻轻推门而入,生怕打扰胡同里的居民。时间还早,时不时能听到附近哪儿传来的清脆鸟叫,偶尔也有巷道里传来的三轮车马达声和路人的脚步声。步伐匆忙,仿佛一直在心里惦记着早班车时间,继而走得越来越快了。




现在的微杂院看起来也很久没有投入使用,看着不免感觉有点萧条。并不是说需要时常保持热闹,只是对于这样一个胡同里的微更新项目,会不自觉地带有更多期待。








我想,我这样这样短暂的停留注定无法完全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生活的一丁点皮毛。不过,以游客的身份来观察可能也会带有些许的距离感和新鲜感。
对于胡同里的生活,老舍先生写过这样的话。“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去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堡,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想北平》)











16:35





视线拉回大栅栏,仿佛在地图上画了一道对角线的杨梅竹斜街现在也是像南锣鼓巷一般的小型商业街道。近黄昏,走在街巷里,可以看到居民们一团团聚在一起闲聊,小广场上人们也会驻足观望一场不分伯仲的棋局,麻将馆棋牌室传来的议论声也是此起彼伏。
再往里走,新鲜的店铺鳞次栉比,不张扬地吸引着操着各种方言的游客向巷道里一步步探索。我想,大栅栏本地的居民们大概对这样的景象也见怪不怪了。








在杨梅竹斜街上的一众文艺小店旁,标准营造设计的微胡同大门紧闭,顿感可惜这一趟难得一见。

夜幕垂下后的胡同里又是另一幅景象。年轻人们下班后急急忙忙地赶着回家,爷爷奶奶们也左手提着刚从菜场里寻到的食材,右手牵着接到的放学后的孙子孙女。
而我毫无目的地地在胡同里游走,因为街道纵横系统非常复杂,一不留神就拐到另外一条胡同上。好在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只管在交叉口随意做决定转向一路遛弯。
19:12


















在胡同中行走的感觉十分奇妙,路灯稀少,路上的行人大多也只是剪影,他们匆匆地赶着回家,从远处走来而后擦身而过,看得并不真实。偶尔也能嗅到谁家估摸着又炒了一道辣菜,飘出来的菜香直呛鼻子。也有晚饭用得早的人家,牵着自家的宠物,在胡同里不紧不慢地遛弯儿。偶尔碰到熟人,停下来闲扯问候几句又各自分道而行。











20:18
而我在闲逛了一阵后,也感到饥肠辘辘,翻开了地图软件寻找着下一个目的地。


相关信息
1. 大栅栏地区官网,非常推荐看看,有大的地区信息也有每一个改造作品的介绍(http://www.dashilar.org/)
2. 微杂院(http://www.standardarchitecture.cn/v2news/7299)
3. 微胡同(http://www.standardarchitecture.cn/v2news/7606)
任意门


全文: 《展开上海 | 魔都建筑奇谭记》


扫码关注

来打招呼
Instagram/Lofter/站酷:@whyseeimage
Behance: @whyseeimage_
建筑摄影工作委托及图片授权请联系
邮箱:whyseeimage@163.com
版权声明
本文中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未经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如需转载,请私信询问。
© 本文版权归 whyseeimag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