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记忆
还有一个月就要离开县城了,为了在傍晚的时候不睡着,于是开始收拾行李。行李之中最难收拾的,只有书了。翻出了和菜头的《槽边往事》,看到序章一句写着,纸质书让他回忆起多年前的夏日午后,他和父亲顶着烈日步行五公里去书店,趴在柜台上极力往里看时,那种心头跳跃沸腾的渴望。突然自己也想起了自己买第一本书的场景。
大约是4岁上学前班的时候吧,那时已能认识些简单的字,也许是为了奖励我考了双百,具体原因记不大清了,妈妈带我到小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书。诺大的新华书店里,一大半出租给了五金杂货公司,只还剩一面摆放着文具和一些参考书。色彩斑斓的儿童配图读物摆放在临街的一边,但我对这些书却不感兴趣,在剩下的一些课外书里,挑了一本《格林童话》。那是我拥有的第一本课外书,把书捧在手里的开心,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不忍住笑一下。
回家以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但这本书没注音,一些比较复杂的字我还不太认识,于是遵循读边的原则,磕磕绊绊也读了个大概意思。虽然读起来很慢,并不影响我的兴致。妈妈偶尔有空的时候,我就去问她书上的生字,问得她烦了,便给我翻出了她上学时用过的字典。就这样,我捧着一本年纪比我大字典,开始“研读”《格林童话》,在生字上标记好拼音。
还剩最后两个故事的时候,爸妈带我去二伯伯家,想着二伯伯家实在无聊,我自然把书也带上。前几个天都相安无事,要离开的前一晚,我突然找不到我的书了。房间里的床上、桌子上、柜子里都找遍了,就是没看到书的踪影。第二天天一亮,爸妈还帮忙看了床下,还是没有。我急得大哭,但也没办法,只好先跟爸妈回家。后来就一直心心念念着再去二伯伯家,总觉得书肯定在的,只是不知道掉在哪儿了。
后来,回家以后我偷偷溜进姑姑的房里,翻出了她书柜里的故事大王、连环画,各种课外书看得不亦乐乎,渐渐也忘了丢掉《格林童话》的悲痛。而也是从那一年,爸妈开始吵架。长大后才反应过来,两个人吵架,无非是为了钱,一大家子人的人,全靠妈妈开的小卖部那点微薄利润养着,爸爸早年还在外打工,有点工资,回家以后放网捕鱼,赚不了多少钱。本来没事的,但我上学以后增加了一笔额外支出,加上我爸的亲弟去银行贷款时,我爸作了担保,最后被了一大笔帐……扯远了,总之就是两人吵架,接下来的两年也没带我去过二伯伯家。
过了两年,小学二年级的我已经看了一个在外读初中姐姐帮我借的《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个姐姐知道我爱看书,她也要写课外书的读后感,于是两人形成默契,她每周、或每两周给我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一本书,我看完以后就把梗概告诉她,偶尔还要告诉她读完后的感受。还有村子里的小学成为了广西师大的资助学校之一,资助人给学校捐了几箱书,《史记》《五代十国列传》等,都是在那时候看的,虽然看的是青少版。但这时候,唯一完全属于我的书也只有课本。
小学三年级时,爸妈突然带上我去二伯伯家拜年,我又想起了我的那本《格林童话》,于是在行李中塞了一个手电筒。刚到二伯伯家,我就进房间里翻箱倒柜,最后还爬进了床底下,终于看到了那本《格林童话》。虽然整本书已经变潮,甚至封面也已经腐烂,但我还是紧紧拿着书,爱不释手,生怕它一转眼又不见了。爸妈也觉得奇怪,之前怎么也找不到书,过了几年居然又出现了。我就这样抱着那本残缺的书看完了最后两个故事,那两个故事至今都还记得——《三只小猪》《狼和七只小羊》。
到后来,我上初中,终于有了零花钱。于是偷偷攒钱又买了不少杂书:《世界未解之谜》《十大UFO未解之迷》之类的,还有一些杂志《恐怖故事》《爆笑校园》之类的。但这些书都在我上高中时,就被家人当废品卖掉了。
直到上大学,接触了当当、京东等网站,才体会到原来买书这么方便,于是一有闲钱就买书,碰上做活动满200减100之类的,更是疯狂买书,丝毫不考虑下个月还能不能吃上饭……可惜的是,工作第一年,老家闹洪水,不少书都被水淹了。没被水淹的书也大多变潮发霉。大部分书又被家人扔了……
前两年家里修房子,据说我的书就堆在门外,今年回家再看,已不剩几本了。精装本的《围城》上还长了一朵小小的蘑菇,倒也可爱。
现在收拾着这堆书又开始犯愁了,扔、卖、送人都舍不得,自己又没地方……每当这时候才会觉得,还是得去赚更多钱,买房,不然以后书放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