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遇到爵士”
今晚7点半学术厅有一场“‘当古典遇到爵士’北德克萨斯大学In 6ix音乐会”,我上完琴课,在演出开始前几分钟跟老师打了招呼提前溜了,不过到学术厅时已经没有座位了。好在机智如我,跑到外面搬了张凳子进来。靠在后排,没有人头的遮挡,也是十分不错的。
这场演出的音乐家都来自北德克萨斯大学,爵士鼓、小提琴和吉他手都是各自专业的教授,bass、钢琴和长笛乐手则是该校的在读博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爵士鼓、吉他和bass手来自美国,小提琴乐手来自法国,钢琴家也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来自中国,还有一个吹长笛的女生,她的国家我比较陌生当时就没记住。
我很喜欢爵士乐,但我并不懂爵士乐,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它。从得知这场音乐会起,我就十分期待,一直惦念着。而今晚的演出也的确让我尽兴而归。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爵士鼓、吉他、小提、bass的爵士四重奏,轻快悠闲的节奏,随性高超的演奏技巧,你呼我应的默契配合,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摇摆。加入钢琴和长笛的六重奏,有些地方总是觉得不对劲,但具体也说不上来。其中有几首将中国音乐改编成了爵士风格,很有趣,但也让我意识到不同文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音乐家,对音乐的理解是会不一样的。同样一首《梁祝》,钢琴弹奏出的就是记忆中熟悉的味道,也是我认为的钢琴手今晚的最佳发挥,而小提琴和长笛在演奏同一段旋律时显得有些平和与僵硬,不似钢琴对轻重缓急的拿捏到位。因为钢琴演奏者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音乐作品,必定从小耳濡目染。相反,她在演奏爵士钢琴时,有点火候不够,这与她的古典音乐的出身分不开。我不禁有个疑问,对一种音乐类型熟悉甚至精通后,是否对其他音乐风格就失去了一定接纳度和敏感度呢?
在这场音乐会的后半段,我有点听不下去了。主要是长笛和小提琴的同起同落,两件高音乐器,搭配的和声着实有些怪异。古典与爵士的融合,似乎只有在爵士乐中,间断性的加入几句古典音乐的主题,要么由长笛奏出,要么是钢琴,要么是长笛和钢琴。虽然中间有些将古典音乐主题进行的改编,但并不足以支撑全曲,从听觉感受上只是在爵士乐中突兀地添加了几句抒情性的乐句,让乐手以作休息。对于中国音乐元素的改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采用整段完整的旋律,与爵士乐相融合,至少对于熟悉这几首中国音乐的我来说,真的像大杂烩。而且,这样的演奏对于不太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演奏家来讲,也着实吃亏。
不管怎样,今晚的演出还是十分让人惊喜的。同时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一定要去当地,那才是最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