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作为《古文观止》的开篇,这文章想必是《左传》中很靠前也很经典的一篇。微而显,志而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的一件阴谋案,一件兄弟之间的家庭斗争和政治斗争。
文章由郑武公姬掘突开篇,大概介绍了武公的家庭情况,引出两位主人公:郑庄公和共叔段。并在很靠前的地方交代了两个兄弟矛盾的根源,在于他们共同的母亲姜氏。这位姜女士也是个不一般的母亲,因为孩子出生胎位不正就怪到孩子身上,对胎位不正的庄公产生厌恶,对共叔段产生偏爱,完全没有母性的光辉。但从古便是被害的反而强,被溺爱的总要输。庄公即位后一贯奉行了纵容弟弟的手段,让他逞强让他霸,让他丰满让他反。我觉得,庄公或多或少也是冒了风险的。但伟大的谋略家就是这样,早就不顺眼咬牙切齿了,还会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要搞死你,但是还得名正言顺不被看穿,厚黑教主。
这篇文章确实是讲述了一个血雨腥风的故事,当庄公的娘准备给小儿子做内应攻袭郑国的时候,庄公终于认为时机成熟了,开始下令攻击共叔段,而且锲而不舍,逃到哪攻到哪。春秋之笔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关键处为尊者讳。毕竟郑庄公是共叔段的亲哥,一位连毛泽东同志都称赞的了不起的人物,所以文章仅用了“克”一个字记录进攻的结果。共叔段死没死,到啥程度都不得而知,我个人以为是被庄公杀掉了。
文章最后为了记录了庄公处理与其母的事情。有两种可能:第一,庄公见惯了刀光剑影,确实对与生母一辈子的斗争厌倦了,孝心感动,看母亲年事已高,原谅了她,其乐融融;第二,政治筹码的需要,中国古代帝王都利用儒家的理论,强调以孝治天下,庄公也这样作秀。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结局,也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试想一个心狠手辣对付亲弟弟的政客,有多大概率能对近乎谋反的人起恻隐之心?何况从小之道”到大的仇怨呢?不过做文章讲究“中正平和”“中庸狗尾续貂评论了形式,而文章千古事,是要治天下用的,也不能在乎小结了。那就可能“打一棒子,夸一下子”这样才是标配,这也是这篇文章从技法上能学到的一些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