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樊胜美”竟引出如此多“樊胜美”, 看看她们如何勇敢与命运抗争!
1
昨天,我们发文讲述了女读者“爱哭的板栗”的“樊胜美式困境”,我说我自己对她的两难问题很难回答,于是请读者们一起表达表达意见,结果收到了好多留言,大家都特别特别热心。
很多读者写了很长很长,甚至是千余字的留言(分了几次),还有专门发到后台,以及发给我个人微信的。背后,都是一颗颗热心肠。
真好。谢谢大家!
我仔细看了所有的留言,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合理性,大体也不出我的意料。但我感到很意外的是,竟然有多位读者说,他们都有类似的经历。不是身在农村的父母严重重男轻女、“剥削”女儿补贴儿子,就是只管自己、根本不把女儿当亲生的。

原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对子女无私的爱;原来,重男轻女在当今的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中,仍是一个十分普遍的存在。
一个个原生家庭的不幸,成为这些美好的女孩子早年人生中沉痛的伤痕,她们需要付出比一般女孩儿更多的勇气、努力和时间,去迎击一条艰难得多的人生路。
比如读者圈圈说:
“
我跟她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下面也有弟弟。我妈生我弟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女孩,她觉得自己应该生个男孩才有面子。
然后我的噩梦就开始了,我妈把她生活中所有的不满和抱怨都发泄到我身上。
我穿的衣服,我吃菜的顺序,我回家拎的包等等,都得按她说的来。如果不是,就会大发雷霆。
为了迎合她——实际上,我的潜意识里是取悦她,给我自己换来安全感,我基本不反抗,然后渐渐活成了一种取悦别人的方式,不会拒绝别人,不会说‘不’。
在我妈那里,我俨然活成了一种工具。
”
很让人遗憾、心痛的是,圈圈似的、樊胜美似的遭遇,并非孤例。


2
而同时又让人特别感动、欣慰、受鼓舞的是,也有女孩子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浴火重生的路。用她们自己的方式。
比如读者Alice留言说自己性格活泼,小时候发现妈妈偏心,就勇敢地反驳妈妈重男轻女。生命力旺盛的她,敢于向“不公平”直接发声挑战。她选择让自己与这个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外读书求学、工作发展。她有一个很阳光的心态。
而下面这封长长的留言,则看湿了我的双眼。读者shan此前就和我有多次交流,曾经给我留过很多特别暖心的话,表达了对我们公号的文字与价值观的高度认同,看她的朋友圈,也总是特别阳光、开朗,是一个很积极开心的英语女教师,而直到看了她的这封写给“爱哭的板栗”的来信,我才知道她曾经走过那样一条艰难的路。很是心疼,也钦佩她的勇敢和坚定。
经shan的授权同意,我把这封长信贴在下面。
Shan写给爱哭的板栗:
既然非非取名“樊胜美式”就说明不是个例,经历过的人很多。
我的经历和你有一部分相似的地方,我的处理方式和经验说来,谨供你参考参考。
我是独生子女,妈妈在我25岁的时候车祸去世,我有一个爸和一个姥姥要养活。
我姥姥很疼我,而我爸,就是那种榨干式的父母,不顾我死活,只知道问我要钱,打牌、抽烟、喝酒,毁身体。
曾经我问他,我是你亲生的,你难道不考虑我的处境和感受,不管我死吗?
我爸的回答是:我自己都顾不了,还管你。
我大学在北京,工作也一直在北京。妈妈去世,我一人料理完后事,回了北京。
我爸自己在老家,比较懒,我妈走以后没人照顾他生活起居,他就想再娶一个人伺候他。
我不同意。
因为他没有收入,靠我养活,他娶一个人的目的是伺候他,而他才50来岁,完全可以自理。
如果他自己勤劳奋进,为了感情再娶,我能理解。但为了找一个免费保姆,难道我养活他,还养活后妈吗?
我拒绝以后,他就要跟我断绝关系。
他要把家里我妈留下来的唯一房子卖了换钱,再娶。
我五一回家,跟他吵完,气哭着回了北京。
这事儿还没过去,两个月之后,他出去玩儿,在路上摔断了腿,躺在床上动不了了。
我从北京回家照顾他,花了几万,从此以后他就没提再娶。他大概明白了他需要我养活,跟我断绝关系行不通。但之后,他并没有对我更好一点。
第二年,有一天我正在北京上班,接到他电话,他被诊断出直肠癌,我立刻回家处理。
因为他有心脏病,家里的医院无法手术,我只能带他去北京做手术。在朋友的帮助下,一共花了10来万,捡回他一条命。但我的积蓄已尽。家里一直出事,我妈车祸后没赔偿,给他做完手术,所有的钱已经全没了。
他做直肠切除,躺在床上不能动,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我一个人住在医院照顾了他整整一个月。因为钱都交了医药费,已没有再请护工的钱。
就这样,劳累过度的我一下子就累垮了。
把他送回老家休养,我本打算自己养好身体就回北京,却发现75岁的姥姥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身边已离不开人,而我父亲却不能承担照料她的责任。于是,我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决定留在老家。
在我身无分文、还生着病的情况下,我爸却并没有收敛。他身体好了之后,又出去打牌,还总问我要钱,500块管不了三天。而我那时候,已经病的连饭都吃不下。
我跟他大吵了一架,他总算有所收敛。
半年之后,他出去又摔断了腿。此时我已没钱,只能去借几万块来做医药费。那时候,对我来说,真跟世界末日没什么分别。
一个不爱你的父亲,你管不管?
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标准:家人是最重要的,那是我的血脉,是我的根,无论我是不是女儿身,作为人都不能不顾我的血亲,无论他们对我怎么样,我对他们的标准不应该变。何况我是独生子女。
我早就意料到会出现未来男朋友是不是同意我回家照顾家人的情况,于是找对象之前,我就给自己定下了铁律,凡是阻碍我回家照顾家人的,一律免谈。无论这人我有多爱,条件有多好,多合适。都不行。
一个不让我管自己父母亲人的男人,真的会在我出现问题的时候管我吗?我深表怀疑。
在我病着,欠着外债的情况下,我在老家自己开了一个英语培训学校。我在北京做文化工作,不教课,回来地方小,我英语专业出身,只有这个适合我。
我10多年不在老家,学校从无到有经历了很多挫折,也有很多人帮我。现在一年多下来,学校已经正常,一共90多个学生,都我一个人带。
我爱我的学生,家长和学生也喜欢我,我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既能挣钱,也可以养家。
后来很幸运,我有了个男朋友,在北京,而他也支持我照顾家里。
我的原则是,我姥姥去世后我才离开老家,他很想我陪在他身边,但他也很支持我。我家的情况他都知道,他没有觉得麻烦或者拖累。反而他很欣赏我的行为,觉得我以后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很孝顺。
讲述我的经历,是想说,你要确定一个方向、一个主线不能动摇,剩下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自己的家人,如果男朋友不同意因此分手,那说明彼此其实不合适。爱不是某一方的一味迁就,而是彼此扶持、互相体谅。
另外,你和你父母的相处方式有问题,你弱而他们强,他们吃定你了。你爱他们,但不能惯他们,给他们说明你的底线和情况,让他们按你的方式来。至于骂你没良心,让他们骂好了,出了事儿还不是靠你。真没良心,早就跑了,谁愿意挑这么多担子。他们理不理解,和你做不做是两码事。
我想对你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选谁。
其实除了给你点参考,我们外人并帮不了太多。剩下的,还需要你自己去经历、面对。面对这些人生难题时,勇气的确是最重要的,一旦怕了,就很容易垮掉。
生活的确很残酷,比我艰难的人多的是,我是幸运的,很早就懂事,也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当苦难突然降临的时候,我冷静处理。当生活的真相来的时候,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要足够成熟,才能准备好,否则容易迷茫。
很多人听了我的故事都会安慰我,大家都觉得这些事情是苦难,可实际上,我很感激这些经历,我的前30年经历了很多人可能50年才经历的事情,很早就想明白了人生的很多事情。这是一种幸运和恩赐。当然,经历的过程中可能会很痛,但只要不畏艰难,总能云开月明。

3
老实说,我很欣赏shan。
我欣赏她有主见,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尽管可能也有些人会认为她太牺牲自我,太奉献,可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不是吗。值得还是不值得,标准在自己的心里,重要的是,不摇摆,不两头晃。

我欣赏她有原则有底线,即便是面对至亲,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依然界限清晰,不做无原则的退让。
我欣赏她面临任何困境,始终勇敢不怯懦,能承担。面临困境和障碍时,不泄气,始终能有斗志昂扬,这是打赢任何战役的第一步啊。
我还欣赏她有韧劲儿,勤奋、刻苦又努力。有勇气,再加上勤奋与努力,她总是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包括她回到老家,开起英语学校,一个人带起90多个学生。看她的朋友圈,你就会感受到,这是一个特别热忱、有爱心、努力的教师。她说一路上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她还总是能借到钱,其实,一个总是有人愿意帮助、总能借到钱的人,归根结底是因为ta自己值得。
所以,社会的确存在不公,时代的确还有局限性,很多家庭中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一些父母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项财产和工具——在这里,我很欣赏我们读者群里的小默默、红炉点雪的观点和他们的悲悯之心,这些看似不善良的父母何尝不是旧时代、旧观念的受害者?“不能一味责怪。”

是啊,人除却本性之外,更是社会结构中的一分子,是时代文化的产物。
这些生于农村的父母,限于自己的出身、成长环境,没有机会受良好的教育,也自然难有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就是他们自己被他们的父母对待的方式。就像“爱哭的板栗”在她长信里所描述的那样,她爷爷奶奶对待她父母的方式就是封建家长式的、威权式的。
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国家,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血亲。但出身并不必然决定人生。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可塑造可改变的。
而上面那些生动盎然的例子,也有力地证明了,并不是所有原生家庭不幸、或者负担沉重的孩子,就注定不能获得幸福。
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
人的好运,是自己“养”出来的。

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也是位姐姐。我十分欣赏她,善良、努力、勤奋,如今在北京的大国企里做着高管,而她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至今父母、弟弟妹妹还在农村。她因为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留在了首都,作为长女,她不时需要寄钱回家,帮助改善父母、弟妹们的生活。
这里面有亲情有责任,但也当然有很多无奈,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特别理解她、总是能站在她身边的好老公。甚至她老公还会主动帮她汇钱回乡。接受一个人,的确意味着要接受ta的全部,包括ta背后的那个家庭。
姐姐说,这世上恐怕很难有几人能如她这般幸运。而我觉得她的好运,是因为她deserve it。善良的好人,总是更容易彼此遇见,并且能守在一起吧。


4
回到爱哭的板栗的问题,我认为,她最重要的是,要梳理好自己内心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以及自己和父母、爱人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而不是因为父母希望她如何、男友希望她如何,所以我要如何。这也是我们很多读者提到的观点。

生活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标准是自己建立的。切割生活,也从来不同于切割钻石,切钻石有行业标准,有专业的工具与手法去实现,而切割生活,却全靠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手感。但没有标准操作的好处是,钻石一刀下去,就不可逆了,也千篇一律,人生却可以是丰富参差的,标准在自己的手中,而人生里即便犯了错,除了重大致命性错误,其实也还有很多机会修正错误。
最重要的是,始终有勇气,有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另外想说的是,我觉得弟弟的问题在这里是一个蛮关键性的难题,应该想办法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解决,其实心理问题是可以治疗的,还是要努力帮助弟弟治疗好,并获得可以自立、独立生存的技能,这不仅仅是从根本上帮自己,也是真正解放了弟弟、帮到了父母。
最后,我想,我们这些享受着父爱母爱的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儿们,都该对自己的父母说声谢谢。这不计得失的爱,其实并非那么理所当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feifeima-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