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理性”是一种病态
生活里的你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吗?
平时看起来是个超酷超冷静的姑娘?做事干净利落,执行力也超强?
或者是常年面无表情,你永远看不出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这样理性的你很少会被情感所左右,拿得起放得下,还总能理性思考,看到事情积极一面,专注于有意义的工作学习。

周围人甚至自己都觉得你是一个成熟的人?
但这种极度理性的思考方式,似乎也让自己失去了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
「情感隔离」的你
学心理的人可能都知道一种被称为「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的心理防御机制:
做事情能够将情感和观念分开,可以做到只有观念,却没有情感。
面对重大事件,防御焦虑、悲伤等情绪时,这样能防止陷入痛苦焦虑的漩涡,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
隔离之后的你,即使能从意识层面感受到事件的发生,知道自己此时应该产生某种情绪,但实际上不会感知到这种情绪的真实存在。
当谈到“分手”、“亲人离世”这种话题时,仍能保持一种置身事外的冷静方式,好像主角并不是自己。
这样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你几乎不会被严重的难过、悲伤、焦虑等情绪伤害。

类似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划清过去和现在的分界,隔离过往经历,我就永远是个新的自我。
“过度情感隔离”
虽然情感隔离看似有着如此良好的自我保护效果,但是“过度情感隔离”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了情绪崩溃。
你每天都能专注于解决困难和完成挑战,但你开始没办法回应亲人和朋友的情绪,不断驱动自己调动欢乐情绪也让你变得非常烦躁。
你好像一点都不开心,也没有办法想象自己有多开心。你面对的除了做过什么和要做什么的事实外,是一片空白,毫无实感。

长期隔离所有情绪和感受,消失的不只是焦虑、悲伤和痛苦,还有快乐、愉悦和意义感。
当习惯于把所有经历处理为事实性的信息,生活体验便缩简成单薄统一的符号。
有很多研究表明:
尽管情感隔离的人更少表现出抑郁的状况,他们对个人体验和信息(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的处理都更为匆忙、肤浅和抽象。
相比之下,表现出抑郁情绪的人则会更为全面完整处理信息(同样不管好坏),他们的回忆会有更多的细节。
情感隔离也只能做到将情绪隔离在意识之外,并不意味着真正消灭了消极情绪的存在。

情感隔离也只能做到将情绪隔离在意识之外,并不意味着真正消灭了消极情绪的存在。
即使防御机制能减少消极情绪的感知,负面感受带来的躯体化症状仍然存在,比如血压升高、皮肤状态恶化。
比起绝对理性,你其实更应该主动辨认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当你发现对什么事情有了感触,可以记在日记里面。即使是不开心、难受,也能让你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痕迹和自己的存在。

所以,面对难以抵挡的情绪,大胆地发泄出来也许总能是更好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