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天 比差的心理(2019.05.22)
去带孩子来教室上课,过去的时候还有好几个人没有排队,而是在那里有一阵没一阵的闲聊,我对其中一个出格的孩子说,预备铃响了好久,为什么还不排队。“你看,谁都还在那吵呢”他的回答就像条件反射一般脱口而出,“原来这就是你不排队的理由呀,那还有这么多小朋友都已经很认真在排队了呢,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他看看我,翻了翻白眼,似乎觉得我说的根本没有道理。比差的心理,很难让人理解,因为从逻辑上来说,人总是要向好向善的。他可以承认自己行为的错误,但是通过比差来给自己找借口,那真是再糟糕不过了。
小朋友的心理是需要研究的,但是和同伴比差的行为着实需要改变。就如那位小朋友,看到还有其他人没有排队而是自顾自的闲聊,内心里他一定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自己在行动上却不由自主的向那些小朋友看齐,觉得好像自己安安静静的排队就吃亏了。不过,据我观察,不仅仅是小朋友,很多承认同样如此,明知有一些行为是不合适不妥当的,但是自己不去效仿似乎就吃亏了。而且,那些看似更差的行为,就是许多人去做那些糟糕行为的借口。怎么想都不合理,却一次又一次目睹这样的怪现象。五十步笑百步,有时候甚至是99步笑百步,不去比差,没有差的行为就是吃亏。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大人的一些行为在无意识中已经烙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大人没有意识到随意的一种行为,随口的一句话,孩子们一定是记在心理的。比如:门口不按照规则,硬是挤在传达室的那些“大人”,当我去劝离的时候,总是会说,你看看他们都站在那,对呀,他们都不按规则,我按规则就吃了大亏了。孩子很多时候就是大人的复印件,我们所见到的,很多时候是不认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