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谎言”
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很少去认真思考读这本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及读完后我们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只是盲目的地去读,或者是打着“陶冶情操”的幌子,再或者是带着不明确的目的昏昏沉沉地“读”完,给自己造成“又读一本书”的假象,不如不读它,因为浪费了时间。对盲目的人来说,会虚增一份信心,获得了一种“假充实感”,对不太盲目的人来说,容易使他心烦意乱,对学习失去信心。
如果说一种行为是没有目的的,那可真是弥天大谎,因为它不符合行为的产生要来自于动机这一基本原理。看到小孩要落下水,我们赶紧上前搭救,如果不救心里会难受,孔子说这叫仁,孟子说这叫恻隐之心,那这个仁就是动机了,因为不救会难受,为了避免自己难受,就只有救,哪怕是报个警也好,或者是迟钝一两秒,让事情发展到自己也无能为力了,再告诉自己无力回天了,反正也得给自己一个理由,我没有视而不见。
有些人看书就觉得自己要提升素养,或者陶冶情操,只要涉及文艺的书都可以拿来看,结果看了几张看不下去了,又翻另一本,看了几下又扔了,陶冶来陶冶去,什么都没得到。这种人根本没弄清楚为什么要看书,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书就不知道看哪些书,因为没有目标,就是盲目追随潮流,或者像卫灵公那样,聘请孔子来当门面,装饰自己好贤德的名声。所以看之前,先弄清楚为什么要看。
不清楚为什么要看的,可以参考下初中课本上英国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培根《培根随笔》中的一段话:
读史诗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与其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如说是人类造就了历史,只要是人类,就符合贪嗔痴,就有权利、欲望,这些都是造就历史的因子,至始至终没有变,那历史呈现的形态就总是相似。读史就是给自己增长间接经验,让自己把所有事情先预习一遍,说某人有见识,那就是此人见过很多此类的事情,能大概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想好退路或者预备方案,这就是见识、前瞻性,就能明智。
伦理学能让人知礼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里的“尊卑有别”不是指身份的差异,没有谁贵谁贱,但是一定有职务职能的高低顺序、统筹和被统筹,如果没有高低,没有下级服从上级,就不可能有统一调度,就形不成合力,没有合力,万事休矣。在领导面前,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不给领导面子,不给对方台阶下,那就是让对方的指示变得可有可无,别人就容易有样学样,跟到对着干,站在全局位置上,这样不按令行事的人不是有个性,而是害群之马。所以,知礼节,就知道令行禁止,知道尊重人,知道规矩纪律,言行举止大方得体,让人如沐春风,这就是修养。
孔子一开始就学礼,其实礼就是政治,注定孔子要混迹政坛,形容哪个朝代要完了,通常都用“礼崩乐坏”。
“礼”没了,秩序就没了,儿子不认父亲,臣下不认君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没有秩序,天下必然已是大乱。
培根还认为,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言下之意就是求知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相。
毛泽东是最喜欢读书的,他一辈子基本上都在看书,甚至在晚年,视力不行了,还坚持让警卫员给他读书,视力不行就用听的。这里不能说他一辈子坚持看书,谈到坚持就需要毅力,谈到毅力就想到痛苦,毛主席读书可不是痛苦的事儿,他是求知若渴,就好像喜欢打麻将的人,完全上瘾了。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大概有4000万字,毛主席读了不下四遍,所以毛主席能够博古通今,对历史、世界洞若观火。
读书虽然应该有目的,但是不能急功近利,因为一旦急功近利就容易心浮气躁,总想着读完多少书就能够变现为财富或者事业的成功,一旦没什么起色,就开始消极了,不自信了。看书是为了更加平心静气,如果越看越越暴躁,这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我们读书要能从书上得到经验、感悟,放到具体事情上磨练,然后才能有自己真正的体悟,只有按照书上的去践行了,得到体悟了,这才是收获,才算得上“知道”,不然就只停留在“听说过”的基础上。
经典书籍必然要一句一句地读,更要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实践,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提倡“不贰过”,也就是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这很了不起了,他整天跟在孔子身边,用笔记孔子的话,是最用心的一个,他的用心不在于上课听了、记了,而是他一定会按照那样去践行,所以颜回高洁,一箪食,一瓢饮,颜回不改其乐,被后人尊称为“复圣”。为什么这里的“不贰过”了不起呢?因为我们人每天犯的错误就是那么几个,重去重来犯,只要能够保证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那进步速度就很惊人了。所以王阳明提出,“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因为恶习就那么些,同一个错误天天犯,只要把同一个错减掉,那学习速度就数倍于人了。
针对经典书籍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进行阅读,但是我们如果想看一些感兴趣的书,该怎么办?这里,我们就进行另一个层面的话题。
如何快速读懂一本书呢?
想必这也是读者的您阅读此文的目的,以及正渴望寻求的答案。但是,此刻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没有这个答案,如果有这种答案,或者存在这样的个例,那一定是智商极高、或者是苦读十年的“导师”来告诉你快速阅读的方法。
引语的目的是要把你引入一个常见思维的“场”中,但话又说回来,既然都是常见思维了,根本也不用引导了,因为你的思维极大可能会停留在“如何快速读完、甚至读透一本书”上,而不会去思考这个命题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至少在我所要表述的这个场内,它是有问题。
当提问都有问题的时候,不管你的回答足够精湛都是不会让人满意的,这叫“问若错,答即错”。
在销售中有一种技巧叫“抉择规避”。例如,有几位销售员预约你看房,你自己也有购房意愿,但是第一个问你哪天有空去看房,你可能会说等几天再说,到时候再通知他,这样的结果通常是几天过后,不了了之。但是第二位销售员问你,请问你是明天早上有空呢?还是明天下午有空,结果是你很容易在二选一中选一个,销售员成功踏出了他的第一步。因为第二个销售员没有给你选择不去的权利,他直接跳过了你不去的可能,反正就是早上或者下午,你选一样,听起来好像自己有选择,其实根本没有选择,因为结果都是去。这道理和上面类似,让我们毫不直觉地跳过了某些区域,在特定区域进行思考。
为什么“如何快速读懂一本书”存在问题,如果我们想不出问题所在,甚至认为在哗众取宠,那么我们就没有搞懂什么叫“学问”。我们可以先不管这本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先尝试着回答什么叫“学问”?
“学问”更多被理解成“知识”,“学问”就是“学”了“问”,“问”了学,关键在搞懂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情,所以“学问”的本身已经包含“思考”的意思。让我们继续延伸下去,“思考”又是为何呢?无非就是搞清楚我们所不清楚或者想要弄清楚的,所以用到了“思考”,但是这其中包含了两件事:“一是搞清楚我们不理解的,二是解决我们的问题。”其实解决我们的问题就是在搞清楚面对问题所不知道的解决方法,本质上“一”和“二”没有多大区别。既然“思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回到开始,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从书中开阔视野,从书中见识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问题,从书中记到更多的案例,从书中看到更多的历史人名、地名等等,如果这一切目的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伪装抄袭充当“专家”的层面上,又或者是用来制造多读书的“假象”弥补空洞的内心上、甚至是用来吹牛皮的“资本”的话,那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想通过书中的问题以此来让自己思考的话,那恭喜您,您一定是非富即贵,因为你时间富余。如果企图在一本书中去寻求问题再用来自我思考,如果用作玩味倒无伤大雅,但既然你都在寻求“如何快速读懂……”,那证明你的时间一定是宝贵,既然是宝贵的,那何不把时间花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尽可能地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上呢!
看到这里,不知道您对前面我所提到“存在的问题”是否有自己的主见了呢?
“如何快速看懂一本书?”这个想法一旦产生,我们就进入了“急功近利”的“场”。试想下,当你希望快速看完一本书时,你的动机是什么!反思内心你看到的是什么?贪欲!你已经不是在寻求解决问题,而是在弥补你那零星稀疏的知识储存,或者是备藏用来炫技的相关词汇,但是这些对你的人生、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有多大裨益呢!不言而喻。
与其让我们去想“如何能快速读完一本书”,不如让我们思考如何减少我们的贪欲、减少我们本末倒置的浮躁行为,解决一个切实的问题,或者清除一个不好的习惯等等。
一天看完一本书,不如花一天时间去陪陪家人,也许我们在陪家人的过程中,我们对亲情、爱情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当老婆生气了我们可能比以前变得更加包容,更能理智地去哄她开心,能想起老婆十月怀胎的场面是何等辛苦,于是我们变得更理智、更善解人意,家庭变得更和谐,反过来思考下,这一天的经历、所思所想不就是一本书吗!当然,我们并不一定是去陪家人,或者说有更紧急的事情要办,重点在于我们的行为出发点,或者说叫动机,我们的动机更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当我们的出发点是以“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有个着力点,我们可能不需要去看一本书,甚至就是去“百度百科”上搜索它的相关信息就足矣,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希望更深入一点的话,我们可以去搜索更多与它相关的信息,也许是网友的分析,也许是某位学者的论文,当我们觉得已经对这个问题了如指掌的时候,那我们何必再花时间去选择某位专家的“书”来“解渴”呢!也许我们翻看专家的书后会发现,“原来我已经知道了答案,只是没像专家这么梳理和过多的废话。”
“宁愿看错,也不愿放过任何一个唾手可及的知识点”的恐惧心理。
很多人在看书的过程中即使昏昏欲睡,但也会拉直两根眼部神经尽可能把出现的文字都看完,尽管就是“瞟”一眼,起码也能抚慰下卑微的内心,至少留个“看完”的假象。是不是我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后,就不用看书了,以后光靠一些零碎性知识就可以了,绝对不是!前面的讲述不过要我们有一个意识,就是在“以用致学”上,而不是“学以致用”,因为“学以致用”往往很多学了用不到,能用到但是不会用,我们消费不起时间成本,更等不了我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处境”的内心。思维发生彻底的转变,我们必然不会拘泥于是否应该读书、如何快速读书上,因为我们想的是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或者说是搞清楚一个我们需要搞懂的概念,不管是百度百科、还是书评、还是一些“土方法”,还是一本有关方面的书籍,都是我们的养料,都是让我们对一个难题思考得更全面、解析得更透彻的有利武器,既然是这样的格局,我们会在乎如何快速看完这本书,还是说应不应该看书吗?在这两种思维格局下,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希望快速读完书的人看的书成百上千,但没有一样能够记得,更别说有自己见解,生活、工作还是一团糟。但是以用致学的人呢!必然是人生的赢家,他们看似没有前者像疯子一样遨游在书海中,但是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多,解决的问题更多,更能提出许多批判性的见解,其实他们只要梳理,他们的经历和见解就是一本书。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如果我们是爱屋及乌,因为喜欢一位作家而去选择读他的书,就是纯粹的兴趣,无关时间成本。如果我们想要读懂他的书,那么我们更应该知晓的是作者的背景、著书目的等,还需要知道的是对方的写作手法。想要了解钓鱼技术的莫过于亲自去钓鱼。当我们试图自己去写同类的书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其实文章的中心永远就是那几个,其他的阐述不过就是为了中心做铺垫以及论证的,如果谁说全章都是重点和理论点,可能除了《道德经》这样的大作,其他很难做到,但是《道德经》也只有五千字,五千字就能把全宇宙道理讲清楚,因为《道德经》不需要案例来论证。
如果有人想学习ps技术,最好的办法肯定不是一开始就去找几本ps相关方面的书来看,而是先选张图试着p一下,针对问题再去找答案。不过越往后面,我们对ps技术难题的需求越大,我们可能会去寻找相关教程针对性学习,简单的知识我们肯定会跳过,这个时候我们对教程的依赖就如同沙漠中遇到久违的甘露一样,此时我们肯定不会思考如何快速去看完他,而是一门心思地钻研其中的门道,疯狂地迷恋上它,也许在钻研的过程中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最终结果是我们完全掌握了这项技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远远超越那些看这个教程、那个教程最后只学到个皮毛的劣质“勤奋者”。
一个有趣的读书方法!
一本二十万字的书也许就二十句话是重点。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如果要认真看的话,如果速度够快在不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两天,仅仅只看完,不论记得多少,更别说自己有什么看法。但是有一个高效的办法,可能只需要两个小时,并且保证能记住,还能将书中重点与自己生活经历进行交织碰撞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人性的弱点》这类比较知名的书,看的人多如牛毛,网上一搜就能找到关于它的读后感,以及经典句子摘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经典句子摘录着手,有个网站对这本书的经典句子摘录比较全,并且还按照书中的篇章分节摘录,这样就给我们提供给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全书概貌。
比如第一篇就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其中三句话就概括了,1.如欲采蜜,勿蹴蜂房;2.真诚地赞赏别人;3.激发他人强烈需求。
第二篇是平安快乐的要诀,主要句子是:1.保持自我本色;2.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3.学会放松;4.不要对敌人心存报复;5.每天尽力取悦他人;6.批评他人是一种自我满足。
第三篇是如何然人喜欢你,主要句子是:1.学会真诚地关系他人;2.不要忘记微笑;3.千万别忘记他人的名字;4.学会倾听他人讲话;5.迎合他人兴趣;6.让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第四篇是如何赢得他人的赞同,主要句子是:1.不要争论不休;2.尊重他人的意见;3.善于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4.激发他人高尚的动机;5.戏剧性表现自己的意图。
第五篇是更好地说服他人,主要句子是:1.称赞并欣赏他人;2.见解委婉地指出他人的错误;3.保全他人的面子;5.学会给人戴高帽;6.鼓励更容易使人改正错误。
第六篇是让你的家庭幸福快乐,主要句子是:1.切勿喋喋不休;2.不要试图改造对方;3.不要批评对方;4.真诚欣赏对方;5.注意生活中小事。
第七篇是如何让你变得更成熟,主要句子是:1.学会承担自己行为导致的后果;2.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幸;3.拥有自己的信仰;4.你是独一无二的;5.学会喜欢你自己;6.不要令人生厌,总唱反调。
第八篇是走出孤独忧患的人生,主要句子是:1.孤独是现在人的通病;2.忧患是健康的大敌;3.接受既成事实;4.弄清事实,分析事实,达成决定,然后依次行事;5.不要因小事垂头丧气;6.我们所担心的事中,99%不会发生;7.适应不可避免的事实;8.让忧虑到此为止。
第九篇是防止疲劳,永葆活力,主要句子是:1.保持每日多清醒一小时;2.说出你的心事;3.不再为失眠而忧虑。
这么一梳理,全文不过700字,我们只需要五分钟就能看完,如果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它的话,不妨拿出笔在每一句子后面,写出这个句子对应的你生活中的经历,比如在“我们所担心的事中,99%不会发生”句子后,我们会回忆到坐在飞机上,总是担心飞机会出故障,其实飞机出故障率比出车祸的概率还低,但是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却从来没从来没担心过会出车祸……
不难发现,所有的句子几乎我们都似曾相识过,只是从来没有在具体问题去反思梳理,这么一说来,卡耐基的这本书不过就是对我们过往经历的一个文字梳理和总结,在我们没看它之前,所谓的一厢情愿神秘感又有何意义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家不过是比我们更注意细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