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祥造像記》與北齊武平九年紀年
https://mp.weixin.qq.com/s/-lPfjuNM209p-g7QpUWQiQ








2010年12月12日記 2010年12月17日改定 刊《文史》2013年第4期 [1]清趙紹祖《古墨齋金石跋》(清道光刻本)卷二“北齊馬天祥等造像記”條,頁2b。 [2]清吳玉搢《金石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清李調元刻《涵海》本)卷一一《北齊無窮尊師造像碑》,頁417。案此本原誤題作者姓名爲“趙搢”,詳林鈞《石廬金石書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影印民國癸亥刻本)卷六“金石存”條,頁418—420。 [3]黃永年《記話雨樓舊藏〈馬天祥造像記〉》,原刊《文史》第二十九輯(1988年),此據作者文集《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31—136。 [4]清楊守敬《寰宇貞石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楊守敬集》本)之《馬天祥造像記》,頁324。 [5]清葉維庚《紀元通考》(北京,中國書店,2008,用清同治重刻書版刷印本)卷二《歷代分霸年號》,頁11b。清楊銘柱《史筌》(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之《帝王世統考》卷中,頁26b。清李兆洛、六承如合輯《紀元編》(清光緒戊子掃葉山房重刊《李氏五種合刊》本)卷上《紀元總載》,頁12b。羅振玉《重校定紀元編》(民國乙丑東方學會鉛印本)卷上《元號總載》,頁8a。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中華書局,1962),頁78—79。 [6]《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八《齊本紀》下,頁298。 [7]清吳玉搢《金石存》卷一一《北齊無窮尊師造像碑》,頁417—418。 [8]清王昶《金石萃編》(北京,中國書店,1985,影印民國掃葉山房石印本)卷三五《馬天祥等造像記》,頁6b。 [9]張彥生《善本碑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二卷《六朝碑刻》之“北齊邑主馬天祥邑子馬天成等造像記”條,頁84。 [10]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二《中國金石學概要》下,頁73。案陳垣編纂、陳智超與曾慶瑛校補之《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雖然依據《金石萃編》收錄有《馬天祥造像記》(頁41),但同時亦附錄吳玉搢的說法而未加辨析,顯示出陳氏對它的真僞,同樣存在很大疑問。 [11]翁氏跋語見黃永年《記話雨樓舊藏〈馬天祥造像記〉》引述,據作者文集《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頁133。 [12]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65,影印清光緒刻本)之《全北齊文》卷八馬天祥《造像碑》,頁3873。 [13]康有爲《廣藝舟雙楫》(北京,中國書店,1983,影印民國世界書局《藝林名著叢刊》本)之《購碑》第三,頁11。 [14]清畢沅《中州金石記》(清乾隆刻《經訓堂叢書》本)卷一《孟阿妃造像記》,頁24a。 [15]清武億《偃師金石記》(清乾隆刻本)卷一“齊楊安都造碑像記”條,頁11。 [16]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三五《孟阿妃造像記》,頁6b。 [17]清洪頤煊《平津讀碑記》(清嘉慶道光間刻本)卷三《孟阿妃造像記》,頁12b—13a。 [18]陳垣《二十史朔閏表》,頁79。 [19]宋馬永卿《嬾真子》(北京,中國書店,2008,重刷民國陶湘刻《儒學警悟》本)卷一“畫像紀年”條,頁1b。 [20]見蒙古時期平水張存惠晦明軒增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影印蒙古平水晦明軒刻本)卷首《重修本草之記》,頁1。 [21]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卷四六《跋本草》,頁1522。案清人錢大昕對此也有同樣看法,謂張氏刊刻此書時“猶有不忘故國之思”,說見所著《潜研堂文集》(清嘉慶原刻本)卷三〇《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頁3a—3b。 [22]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清康熙潘耒遂初堂原刻《亭林遺書》本)卷六《華岳廟賈竦詩》,頁9。 [23]黃永年《論北齊的文化》,原刊《陝西師大學報》1994年第4期,此據作者文集《文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21—31。又黃永年《樹新義室筆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卷一《齊周往事》之“北齊文化遠勝北周”條,頁14—17。 [24]《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卷四二《盧叔武傳》,頁559。 [25]《北史》卷八《齊本紀》下,頁303—304。 [26]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三五《北齊書》,頁511。 [27]《北齊書》卷四四《儒林傳》,頁582—583。 [28]《北齊書》卷四五《文苑傳》,頁601—604。 [29]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之《史部·正史類》“北齊書”條,頁296。 [30]李源澄《北周之文化與政治》,刊《勉仁文學院院刊》第一期(北碚,勉仁文學院,1949),頁1a—3a。 [31]《隋書》卷七五《儒林傳》,頁1706。 [32]《北齊書》卷一六《段榮傳》,頁211。 [33]唐劉知幾《史通》之《雜說》中“北齊諸史”條,據清浦起龍《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卷一七,頁496。 [34]《北史》卷九二《恩幸傳》序論,頁3017—3018。黃永年《〈北史·恩幸傳〉記宦者倉頭胡人樂工事雜說》,原刊《燕京學報》新六期(1999年5月),此據作者文集《文史探微》,頁70—72。 [35]《北史》卷一〇〇《序傳》,頁3343。 [36]《北史》卷一〇〇《序傳》,頁3319—3341。 [37]清畢沅、阮元同撰《山左金石志》(清嘉慶儀征阮氏小琅嬛仙館刊本)卷一〇《張思文等造像記》,頁23a。 [38]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三九“王女輝等造像記”條附《北朝造像諸碑總論》,頁4b—5a。 [39]《北齊書》卷一三《清河王岳附子勱傳》,頁177—178。 [40]清洪頤煊《平津讀碑記》卷首清翁方綱序,頁1。 [41]案清末學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四(頁174)亦有語云:“王氏《金石萃編》不甚爲金石學家所重,以多錯誤也。” [42]清洪頤煊《平津讀碑記》卷三《孟阿妃造像記》,頁13a。 [43]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影印民國吳興劉氏希古樓刻本)卷二二“馬天祥等造像記”條,頁141。 [44]黃永年《記話雨樓舊藏〈馬天祥造像記〉》,據作者文集《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頁134。 [45]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卷一一上《書學》之“六朝人書”條,頁289。 [46]李慈銘《越縵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越縵堂詩文集》本)卷七《跋晉爨寶子碑》,頁905—906。 [47]清王鯤《話雨樓碑帖目錄》(北平,東方學會,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卷末自撰跋文,頁1b。 [48]黃永年《記話雨樓舊藏〈馬天祥造像記〉》,據作者文集《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頁131—132。 [49]清金農《冬心齋硯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冬心先生集》所附影印清雍正仿宋寫刻本)卷首金氏自序,頁151。 [50]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第二卷《六朝碑刻》之“北齊邑主馬天祥邑子馬天成等造像記“條,頁84。 [51]羅振玉《雪堂類稿》(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新世紀萬有文庫》本)丙之二《石文跋尾·蒿里遺文以外》第78《齊張龍伯造像記跋》,頁404。 [52]黃永年《記話雨樓舊藏〈馬天祥造像記〉》,據作者文集《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頁136。 [53]《北史》卷五二《齊宗室諸王傳》下《范陽王紹義傳》,頁1884—1885。 [54]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叢書集成》初編排印《史學叢書》本)卷四〇,頁742。 [55]《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卷六《武帝紀》下,頁105。 [56]《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頁2491,頁2494。 [57]《北齊書》卷四《文宣帝本紀》,頁57,頁65。 [58]《北史》卷五一《齊宗室諸王傳》上《陽州公永樂傳》,頁1851。 [59]《北齊書》卷一七《斛律光傳》,頁227。 [60]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之八七《可朱渾孝裕墓志》,頁226—227。 [6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卷一七二陳宣帝太建八年十一月下元胡三省注,頁5360。 [62]《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三九《陰壽傳》,頁1148。 [63]《北齊書》卷四一《高寶寧傳》,頁547。 [64]《周書》卷五〇《異域傳》下《突厥傳》,頁912。 [65]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七三陳宣帝太建九年十二月,頁5383—5384。 [66]《北史》卷五二《齊宗室諸王傳》下《安德王延宗傳》,頁1881。 [67]《北史》卷五一《齊宗室諸王傳》上《任城王湝傳》,頁1866。 [68]《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八《靈帝紀》,頁357—359;卷九《獻帝紀》,頁367—369。 [69]《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卷八《晉書·末帝紀》上,頁113—115。 [70]《舊五代史》卷八一《晉書·少帝紀》一,頁1074;又卷八三《晉書·少帝紀》三,頁1093。 [71]《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一〇《漢本紀·隱帝》並宋徐無黨注,頁105;又卷一二《周本紀·世宗》並宋徐無黨注,頁119。 [72]《舊五代史》卷九九《漢書·高祖紀》上,頁1325。 [73]《新五代史》卷一〇《漢本紀·高祖》宋徐無黨注,頁101。案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卷一〇《漢本紀·隱帝》篇末(頁107—108)對朱友貞和劉知遠追續舊日君主年號的原因,做有分析,可參看。 [74]清葉維庚《紀元通考》卷一〇《稱舊君年號》,頁8b—10a。 [75]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七一營州,頁1431。《隋書》卷三九《陰壽傳》,頁1148;又卷五一《長孫晟傳》,頁1330。案關於高寶寧堅守營州抗拒周、隋兩氏始末,寒齋藏約民國初年佚名撰《北史校勘記》略有考證,謂“寶寧爲齊之誠臣,……《北史》不能明辨而詳載之,爲可惜也,當據齊、隋二《書》以補其缺”,所說很有道理。 [76]羅振玉《雪堂類稿》丙之二《石文跋尾·蒿里遺文以外》第71《魏營州刺史元景造石窟碑跋》,頁401。羅福頤《滿洲金石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影印1937年石印本)卷一《營州刺史元景造石窟記》,頁54—56。 [77]羅振玉《後丁戊稿》之《魏韓貞造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羅振玉學術論著集》本),頁657—658。 [78]清吳玉搢《金石存》卷一一《北齊無窮尊師造像碑》,頁416—417。 [79]章炳麟《論碑版法帖》,刊章氏主編《制言》半月刊第十一期(1936年2月。揚州,廣陵書社,2009,影印民國鉛字排印本),頁1111。 [80]武樹善《陝西金石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影印民國鉛印本)卷六《姚伯多造像記》,頁309—312。案陳垣編纂、陳智超與曾慶瑛校補之《道家金石略》收錄道教造像碑記,以西魏文帝大統十四年《造太上老君像記》爲最早(頁31—33),失收此《姚伯多造像記》,似宜補入。 [81]潘景鄭《寄漚剩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之《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石刻分類目錄序例》,頁74—75。 [82]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二《中國金石學概要》下,頁73。 [83]武樹善《陝西金石志》卷六《姚伯多造像記》,頁309—312。 [84]陳垣編纂、陳智超與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之《造太上老君像記》,頁31—33。 [85]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三四《姜纂造像記》,頁1a。 [8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六六梁敬帝紹泰元年八月,頁5131。 [87]楊震方《碑帖叙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之“姜纂造像碑”條,頁123。 [88]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三五《孟阿妃造像記》,頁6a。 [89]參見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之《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二五五條“全北齊文卷八”,頁1511—1512。 [90]《北齊書》卷二五《王峻傳》,頁364。 [91]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1933),頁439—466。 [92]清吳玉搢《金石存》卷一一《北齊無窮尊師造像碑》,頁415—416。 [93]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三五“馬天祥等造像記”條,頁6b。 [94]案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曾經指出,諸如“之”、“道”等字,是天師道門徒爲體現其信仰而樂於選取的命名用字,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頁444。 [95]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三九“王女輝等造像記”條附《北朝造像諸碑總論》,頁4b—5a。 [96]南北朝間佚名著《玄都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影印明正統《道藏》本)之《制度律》,頁459。 [97]蕭梁釋僧祐《弘明集》(上海,中華書局,民國《四部備要》簡裝紙皮本)卷八釋玄光《辯惑論》,頁8。 [98]沈曾植《海日樓札叢》(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新世紀萬有文庫》本)卷六“王靈期”條,頁226。 [99]陳垣編纂、陳智超與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之《道民馬洛子造玉石老君像記》,頁35。清端方《陶齋藏石記》(清宣統元年石印本)卷一五“田居仁造老君像座”條,頁8a。黃苗子《簠齋藏金石拓片三種》(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之《北周道民馬洛子造像並題記》,頁24—25。 [100]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影印清光緒己亥刻本)卷四《景雲觀天尊碑》,頁2b。 [101]黃永年《記話雨樓舊藏〈馬天祥造像記〉》,據作者文集《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頁136。 [102]清畢沅《中州金石記》卷一《董洪達造像記》,頁24b。清孫星衍《寰宇訪碑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國學基本叢書》本)卷二,頁56。 [103]清錢大昕《潜研堂金石跋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本)卷三《董洪達造像記》,頁75。 [104]《北史》卷八六《循吏傳·孟業》,頁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