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印象集|古建遗存篇
泉州五日的访古之行,在前面的《诸教名胜篇》中分享了几处久负盛名的寺庙宫观之后,我将近日所见其他颇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物或是小品分类介绍,如有预备前往泉州或是对古建筑颇感兴趣的朋友,可作出行参考或是指点一二。
泉州府文庙:海滨邹鲁,庙学垂范
文风浩荡,才人辈出是泉州古而有之的骄傲传统,自然也能够体现在尊孔祭孔的文庙之中。自有“开八闽文教之先”美誉的中唐文士欧阳詹起,泉州地区历代中进士人数多达两千余人,灿若星河,文庙也因之昌盛于至今历朝,规制等级之高独步于闽南地区。
文庙建筑群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981年)移建于此,恰居于古城中轴线之上,此等帝王待遇因孔子的尊崇地位而得到特许。现今位于涂门街与中山路口东北侧,从临街商肆之中豁然可见一座五开间宏伟牌坊,便是文庙南侧的正入口。

经洙泗桥跨越八卦沟,进入宽阔的露天庭院,行至中部才知原本属于文庙标配以及起始建筑的棂星门已在1972年被拆除,目前仅留台基遗址,希望可以早日依照原构复建,弥补这一缺憾。
现存的大成门系清代重建,整体风格较为朴实,恰是正脊上的麒麟彩凤雕饰,以及前檐下斗栱处的莲瓣设计,云纹垂花暗示其特殊的地位,而东西两侧的金声/玉振门则采用了近似民居的随墙门形式,融入闽南本地的风格。

居于大成门之后的正是泮池,呈宽阔的半月形,出于安全考虑在石栏外围加装了木质栅栏。纵贯于池中央的泮桥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因泮池距离过长而采用缓坡平桥的形式,避免了拱桥过于费时费料,平桥过于平淡无奇,营造出独具美感的一道长虹卧波景象。

走近主体建筑大成殿,纵然已不是初次接触闽南风格大殿,仍在瞬间被这座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的宝殿所独具的雍容气度所折服:重檐庑殿顶的屋顶样式已与皇室宫殿位列同阶,正脊两侧飞龙蓄势而立,屋脊处同样采用多种瑞兽雕饰,一片祥和,未见繁复,大殿正面面阔七间,六根雕龙石柱与朱色镂空门扉相连,处处传达一种含蓄的庄重与威仪,教人心悦诚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大成殿的正脊一反常态采用了反曲的设计,两侧的山墙也作收进处理,使得整个屋檐呈连峦起伏状,这也是泉州诸多大殿中最独树一帜的样式,绝无雷同。

步入殿内,更加叹为观止:殿内正中木龛,供奉有孔圣造像,正中以及两侧高处悬挂多块匾额占据视线,呈众星拱月之势,赞颂孔子伟业。除去一部分柱梁饰以朱漆,整个大殿内的梁架结构部分均绘有祥瑞图案以及花纹,好在色调不算鲜艳,纹样风格简洁统一,且未使用鎏金修饰,虽不及元妙观凌霄殿那般精美,也并未喧宾夺主。

环绕殿内一周,可见东西两侧对向供奉有孔子四大贤徒颜回、曾参、子思、孟轲画像,后侧则奉有泉州史上多位先贤名士塑像,如欧阳詹、郑成功、施琅等,与儒家代表一同受到后世学子的景仰与祭拜。泉州历史人物进入文庙是当地民俗融入到祭孔文化之中的一种体现,前者丰富了原有的儒家精神遗产,勉励代代泉州后人以此为志。
另外大成殿内还陈列有整套祭孔所用的礼器以及乐器,均为清朝康熙年间仿古制作而成,可惜没有机会遇上真正的祭孔典礼活动,难以一饱眼福。

沿原路返回走出大成门,在右侧不远处即可看到一处狭长的闽南式三进院落,正是明万历年间进士庄际昌之祠堂,自幼天资聪颖,学途坦荡,成为明代唯一一位接连高中会元(会试第一名)状元(殿试第一名)的进士,还乡后又兴办水利、学堂造福乡民,故在文庙外建此祠堂纪念其功绩。祠堂外部结构完整,内部改建为自助式图书馆。

继续向前,可见一处传统中式屋檐构件陈列于此,仔细一看却也不尽如此,檐下的仿木斗栱结构以及小天使装饰都证实了它独特的价值:这座始建于北宋的泮宫门楼屋顶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印尼华侨李功藏出资复建,采用了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做法,经历近百年风雨后已经难负重担,特移至此处陈列。

实际上现今的泮宫门楼就在右侧不远处的中山路金鱼巷口,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制式。所谓泮宫,顾名思义即是位于泮池外的学府,起源于周朝时期,诸侯的学宫便是临泮池而建,明清科举制度规定,考进县学的新进学员须进入泮宫拜谒孔子,称为入泮或游泮。

自南宋至今日,泉州文庙建筑群仍保留有“左学右庙”的主体格局,后世贤祠堂分列左右,较全面地为游客提供了古人祭孔重教的客观体验。因时间原因,没有踏访毗邻文庙的泉州府学,如果以后有机会,其大殿明伦堂以及学池也是值得一看究竟的。
状元街牌坊/小山丛竹
在我国古建筑体系中,牌坊作为一种纪念性质较强的小品建筑,多因表功记德而单独建立,常处于街巷中的瞩目位置,或者作为大型建筑群的序曲出现。出行前曾查阅张星烺教授《泉州访古记》,得知民国时期城东门外原有诸多牌坊林立,多为清代所建,可惜今已荡然无存,十分遗憾。

而落单的牌坊更是容易在街道的扩张与翻新进程中沦为牺牲品,再次翻阅《泉州古城踏勘》的古坊名录,存者寥寥。目前在泉州古城内比较显著的便是重建了上世纪90年代,自东向西坐落于状元街的七座仿古牌坊,成为一道独特的复兴式景观。
首先从南俊路一路北上直至状元街路口,这座三开间的石坊半隐于居民楼之间,细看之下,中间的“豸绣承恩”坊额明显更古旧一些,推测是重建时将遗存下来的原坊构件重新启用,而此之外的石结构显得光滑平整,少经风霜。

“豸绣·”意指獬豸的图样,獬豸本是神话体系中能明辨是否曲直,以角抵触有罪之人的神兽,后来延伸为古代监察官员官衣上的纹饰。下方题记“敕封文林御史苏璟”,是朝廷以此表彰其就任御史时的丰硕政绩。
继续西行来到街区的另一端,可见一座名副其实的“状元”坊,同样可以看出古今结合的痕迹,不过在样式上简洁许多,仅保留最基本的石檐和浮雕,柱上镌刻有长联一对,正是褒扬泉州首位进士欧阳詹以及有“一门四相”美谈的曾氏家族。

穿过状元街与观东巷路口,来到元妙观外侧的小广场,广场两侧各有一座石坊,仅为单开间并且略去了屋顶,形制更为简易。西侧这一座石坊坊额题为“北辰垂象”,是道家理念中关于星象的吉语,而西侧则是“太康肇始”,更加直接地点明元妙观之始建时间。

“四门学士”坊与“北辰垂象”坊隔街对望,以纪念欧阳詹故居之所在,石坊的冲天柱和两侧开间都进行了缩减的设计,使之与两侧楼房能够互不冲突。

一路向西直至状元街尽头处,才得以窥见这条街上的唯一一处木结构牌坊:“岳献海邦”坊,实际上仅有牌楼部分还是闽南特色的屋檐样式,两侧由和楼房外墙所支撑,底部由石柱承重,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独立的木牌坊了,和泮宫门楼有些相似。坊上的红漆和彩绘有所剥落,保存状况堪忧。

从状元街右拐来到东街,可见最后一处“海滨邹鲁”石坊,单开间的设计配上重檐以及多处龙纹雕饰,甚是挺拔壮丽,独具特色,无论作为这组牌坊的起首或是结尾,都比较妥当。

除去状元街之外,我还抽空奔赴了另一处保存至今的古石坊:“小山丛竹”坊,此处原为欧阳詹读书处,后由朱熹朱文公在此讲学,栽植名竹,并亲手题坊额,现今位于泉州市第三医院范围内。
可惜的是正好遇上了此坊周边地区正在实施改造工程,从效果图上看,在保留原石坊的前提下,将来会形成一片主题休闲公园,既然这次无缘得见,只能期待以后再找机会了。

朝天门/德济门遗址
泉州古城自唐代天宝年间,海路交通逐渐兴起后,将城址确定于晋江下游的此处,经过唐天祐元年(904年)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数次扩建,最终共设有七座城门。城墙墙址早已难寻踪迹,而在旅程中恰巧遇到两处城门,一处为古城北端的朝天门,另一处为南端的德济门。
朝天门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留从效增筑泉州城围时定名,2001年在原址上重建,位于北山街与泉山路交汇处的环岛之中,前往清源山的途中可以经过此处。该城门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重新设计,城楼为二层歇山式单檐结构,装饰风格还是地道的闽南特色。

另一处德济门则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泉州郡守为应对日益繁荣的海上贸易,以南宋时期翼城南门扩建而成,舶来品以及外销品多从此经过,明洪武年间有所修葺。现位于中山路最南端外,天后宫南侧,目前仍为遗址状态加以保护,连通周边扩为德济门广场,供附近市民休憩散步,同时感受历史内涵。

德济门于1948年毁于大火,其后城址长期埋于埋下,直至2001年被重新发掘出来。目前遗址内部存有自宋至明的城墙以及壕沟遗址,层次清晰,成为泉州地区海上交通历史的重要物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百源川池及魁星楼遗存
在泉州逗留几日,不止一次路过百源路旁的百源川池,水域颇为广阔,池的另一端有一座八角亭形制优美,引人驻足观赏,这座亭子背后的渊源可能甚少为人所知。

这座八角亭的屋顶部分实际来自于府文庙的配套建筑:魁星楼,始建于明代,清代时作为尊经阁,一直到民国时期延续为省立晋江中学图书馆,直至1958年,为修建府文庙外侧的华侨大厦,故将魁星楼拆除,仅保留二三层屋顶移至百源川池畔,新建八角亭,这座楼阁便以另一种形式与府文庙隔水相望。

从现存的魁星楼旧照中可见,其楼层结构相当有独创性:一层平面形式为正方形的楼阁,二、三层便变化为八角形平面以及八角攒尖式屋顶,可谓寓灵巧于庄严,远望之下,已教人赞叹不已,设计之精美实属海内罕见。
如今再将八角亭与其相比,实在是逊色大半,保留的楼层原本便不完整,下部支撑的亭柱又略见单薄,魁星楼原有神韵已失大半。个人认为,移建方案只能说是权宜之计,我很希望魁星楼有朝一日能够以真正完整的形式重建,使得老照片上的佳景重现古城之内。
洛阳桥
进入北宋以来,泉州逐步确立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起终点,距城东北20里的洛阳江口,是前往福州以及北上的必经之路,彼时船渡的运载能力终究难以满足,为保障往来货物在内陆的流转效率,使得往来民众少受风浪侵袭之苦,便是今天即将踏访的国内四大古桥之一——洛阳桥的主要建造原因了。
洛阳桥古称万安桥,由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主持建造,是一座前所未有的跨江接海石质长桥,自北宋皇佑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 ,历时七年终于落成,其超出常识的整体桥长和建造方式上的多项创举,使人可以推想修建时的重重困难以及设计施工者的智慧与勇气。
现今洛阳桥的南端位于洛江区桥南社区的桥南街,从老城区的第一医院乘坐K502路公交前往,车程约在40分钟左右,步行穿过修葺一新的街道,很快便可一睹这座传奇古桥的真容。

人流络绎不绝,在拍照留念的游人之外,拎着各式年货的本地居民也不在少数。望向远处,见前方有一处江心平台以及遮天蔽日的翠色树冠,想必是建造洛阳桥之时以此为支点,借用自然岛屿,分段施工。
步行桥上,向两侧望去,现在正值洛阳江枯水期,波澜状况的海面已无踪迹,成片的河床裸露在外,稍远处能看到大量绿色植物,与后面的江岸连成一片。虽然没能亲见洛阳桥长虹卧波的美景,反而见到了这一番滩涂奇观,特别是当地村民在此处养殖牡蛎的方法,也是大开眼界了。

很快便来到了江心平台,此处建有清代镇风塔一座,宋代经幢一座,“西川甘雨”碑亭一座以及洛阳桥相关展览馆。几处建筑都与民俗信仰有关,看天吃饭的民众自然希望风调雨顺,农事顺遂,而展览馆则简单介绍了洛阳桥对海上交通的重要作用,建造技术上的革新以及历代的几次重大修缮。


绕到展览馆另一侧,可见十余方碑刻依次排开,其中就有明万历年间桥身因地震所毁的重修记略,另外好几处巨石之上留有摩崖石刻,看起来洛阳桥更像是自此而始,实际上这里虽说是江心平台,与北岸相比,距离南岸算是很近了。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洛阳桥被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所盛赞,在建造技术上的三大创举:首先向桥身内侧望去,也是得益于枯水期,可以看到桥墩以下部分的完整造型,是由将条石垒成类似船筏型的基座,这便是“筏型基础”的实例,此举可以有效减轻湍急江水对于桥墩的冲击力,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桥梁的整体耐久度。

关于桥墩建造的另一大创举,便是之前已经简单提到过的“养蛎固基”:在桥墩基座的周围养殖牡蛎,以牡蛎所分泌的黏液以及其自身的外壳,来再一次加强桥墩的稳固性,又能节省开支,可谓一举两得,是世界上首次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造的实证,这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灵光更令人叹服。

最后再回到桥面,可见每座桥墩之间是直接用整块长条花岗石铺设,据统计最长的条石超过10米,重逾10吨,桥面坚固平整的代价就是铺设难度极大,在施工过程中先民又采用了另一大创举“浮运梁架”:利用日夜间的海水涨退潮,将条石放置岸边,于涨潮的过程中利用浮力将其架设到预定位置,再次退潮时便自然可以固定,这样一来极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不过说实话,在桥上徐行,两侧的景致比起丰水期还是要大打折扣的,渐渐行到桥中央,半开放的平台上设置有一座月光菩萨塔,外形采用宝箧印经式,一面刻有月光菩萨像,仪态雍容,其余三面分别刻有汉文以及梵文佛偈,可见宗教元素已深刻融入这座古桥之中。


一直走到洛阳桥最北端,才得以见到这座传奇古桥的主持修建者——蔡襄巨型石像,平视鲤城方向,多有关切与欣慰之情。之前曾有所耳闻蔡襄大名,是因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洛阳桥的落成,实实在在造福了泉州地区的商贾百姓,而流传下来的诸多传奇轶事,多出于泉民对于这位能吏的崇敬怀念之情。

忠惠蔡公祠
提及洛阳桥与蔡襄,便不可不提及坐落于桥南数百米处,由泉州百姓自发募款修建的忠惠蔡公祠,是为纪念其化风波为通衢的千秋功绩。自步入桥南街之后,当你见到倾泻而出的炮仗花簇拥于绛色围墙之上,可知其内便是蔡公祠了。

祠堂自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第一次大规模重建外,明清时期历经数次修缮,现今外观上仍保持了闽南民居的特色,整体格局较内敛,只是在面阔和装饰上有所彰显其主地位,从砖色和彩绘的新旧程度来看与上一次重修间隔许久,加上人迹甚少,给人的感觉是略见沧桑。


跨入正门之后,两侧回廊之下保存着不同年代的洛阳桥及蔡襄祠修缮碑记,笔法与刻工都颇为精湛,高于平均水准,足见后世主事者以及泉州百姓对其景仰之情。除此之外倒也没有更多关于蔡襄的生平介绍了,也许是祠堂更注重实际用途,算是较为遗憾之处。

走近一看,主厅内设置有蔡襄公塑像,楹柱处悬挂七言联一对:“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而在后侧所立两块石碑便是由位列宋四家的蔡公亲自撰写,被誉为“文、书、镌”三绝的《万安桥记》,左侧后半篇碑刻成色较新,是为原碑损毁后于1963年摹刻。

蔡襄本以书法闻名于世,与欧阳修一同引领北宋中期书坛,其行、楷书成就较高。从《万安桥记》前半篇原碑的书风来看,其笔划粗重,体势稳健,自有颜鲁公檗窠大字之风范,雄强之余,又在细节上略施巧思,再加上工匠的高超技艺,称得上是极为精彩的传世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后碑的书风与前碑差异很大,疑是重刻之时已失原碑风貌。


看完回廊后侧的泉州古桥图片展,来到最后侧的院落内,堂内设有一些洛阳桥相关的石刻遗件陈列,艺术以及历史价值都稍为逊色,更像是仅在此处贮藏。

此时走出祠堂之外,来到周边的空地,瞥见古树一旁放置有一尊残缺严重的石雕坐像,从服饰上看是武将装扮,想来绝无可能是蔡襄,走近一看,才知是清康熙时期的福建陆路提督张云翼造像,也是一位主持重修蔡襄祠的地方官员。

这时准备离开蔡襄祠,正式前往洛阳桥,正对祠堂的两座石亭开始引起我的注意,其中一座亭内石碑恰是张云翼所书重修祠记,想来这两座石亭应是清代或是较晚之时所建,雕饰上也更显简洁。从碑文上得知,蔡襄因洛阳桥之惊世创举不仅备受百姓爱戴,也成为后世诸多泉州地方官员见贤思齐的榜样。

第一辑:鲤城印象集|诸教名胜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