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之《绿皮书》
作为一部Oscar获奖影片,在上映期间获得了一致的好口碑,观看后,每一幕都让人回味,每一个情节都让人印象深刻,真正的实至名归。
整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的时候,通过一个白人底层和黑人著名钢琴家的相知相处的故事,导演不仅仅展示了当时的种族歧视,边缘人的社会问题,更想展示出来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真实的人性。
故事的开始是在酒吧当保安的Tony因酒吧停业整顿所迫,接受了作为著名黑人钢琴家的Don Shirley的司机之职的任务。由于Don Shirley选择去美国南部演出,Tony被受聘为司机,要求确保每一场演出的及时顺利的执行,并能在圣诞之前赶回NYC与家人共度圣诞。在通往每一站演出的路途和经历的遭遇中,在两人处理两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的过程中,在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都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从Tony说起,作为一个白人底层,最开始他对于黑人的认知是局限的,是片面的。影片一个细节可以很好的体现:Tony丢掉了前来家里的进行维修工作的2个黑人用过的杯子。可是命运的安排是微妙的。因为生计所迫,Tony后来接受了为Donald Shirly做司机的工作。于是,故事的高潮开始了。Tony一开始对于Don shirley是不以为意的,或许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赚到钱以供养家庭。在一次倾听Don shirley演奏后,Tony带着仰视的态度并称他是a genius,他在演出前做一切准备,确保钢琴的品牌,认可他的行为模式。这是第一次转变。后来,由于Don shirley的独自外出引起了一些麻烦,如在酒吧被种族歧视者殴打;雨夜里被送进监狱,并爆发激烈争吵。Tony了解到Don shirley的生活不易,之前Tony一直以自己的两元的视角看待Donshirley:他的房子多么奢华美丽,他的工作多么让人尊敬,他的才能多么让人惊叹。也是那次争吵,让Tony晓得了Don Shriley不为人知的一面:not black enough, not white enough and not man enough,在台上被人们欣赏,下台后却要面对无理的歧视和嘲弄。从此,Tony是带着平视的态度对待他,两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这是第二次转变。
再来看Don shirley。受到高等教育,拥有良好教育和涵养功夫的他,在旅程的开始是一副规范Tony的行为的高高在上的样子。他不赞同Tony偷拿了一块石头,并要求他返还回去;他也对Tony随意丢弃的垃圾表示不满,并要求捡回来。作为受到歧视的种族,Don Shlrley的一举一动太规范了,太有涵养了,太理性了,但也太无趣了,他坚定的执行着他认为的政治正确不容侵犯的规则,并时刻在执行着。在受歧视和嘲弄的时候,他的回应方针是dignity,用自我的尊严来捍卫。对于所有的嘲弄和歧视,他隐忍不发。而在于tony的相处中,这个作为社会底层的人物,这个经常用一些灰色手段和方式(比如贿赂)解决问题的人物,也给了他带来了改变。最后的高潮是DonShirley拒绝了在Birmingham的演出,以此来表达对于餐厅不让他用餐的愤怒。这时候,DonShirley有了人情味,不再是那个规范于社会道德和教育的人物。影片在此,让观影者感到了深深的暖意。
人心是复杂的,人心也是易变的。这样的两人相互影响并相互成长,成为朋友,也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决定了他们就是这样的人。Tony爱家人,重视家庭,具有责任心和同理心。这些优良品质促使他走上了这条路,但却只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比如打架来解决生活困境。Don Shirley体现了一个上层艺术家应有的一切品质,唯独他没有人情味,或者这也是他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保护色,保护自己,减少自己受伤。两人相互打破了彼此的局限,拓展的彼此的认知,实现了共同的成长。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镜子,教育自己,启迪自己,让自己有所收益并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