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里的静时光
汝州,闺蜜家所在的地方,不管相隔多远,每年都会搭绿皮火车去几趟。冬去春来依稀可见的山顶残雪,风吹麦浪的半夏斜阳,一叶知秋空气中浓浓的玉米香,僻静的小站有远离尘嚣的性格。
汝州于我,并不陌生,可直到这次有朋友找我帮忙买瓷器,我发起了一个话题才将一个熟悉又疏离的名词带回我的脑海里:汝瓷。

汝瓷,北宋官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每次到汝州都会看到汝州市标汝瓷瓶,但却忽略了它久具盛名。这次天未亮就匆匆出行,不仅是因为限行,更是为了遇见汝瓷出窑的惊艳。

迎着晨曦出发,幻想汝瓷出窑开片的噼啪作响,期待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光彩照人,遗憾的是,预定的出窑计划要推迟到第二天。带着几分落寞,大把的时间放在汝瓷博物馆,静静地欣赏。赶巧遇上汝瓷大师李廷怀老师,他道出了汝瓷形成的天然优势。汝州,两山夹一川,北靠嵩山,南依伏牛,汝河自西向东穿过全境,境内分布九大支流,山水相依,汝河畔的炊烟袅袅熬出了滚滚红尘里的宁静味道。

汝地之静,汝地之丰,仿佛一直带着淡然的性格,沉淀最美的时光之作。汝瓷之成,沉淀时光。选料、粉碎、拉坯、晾坯、修坯、素烧、施釉、釉烧、出窑,漫长而细腻的制作过程仿佛在研磨时光。

选料:沉醉不知归路的挑挑拣拣。春暖花开大地新,跳动的阳光牵动着一颗颗出游的心,青草萌出的汝河边有着捡不完的细碎玛瑙石,越捡越捡不完,越走越远,回头发现走过的地方都美不胜收,还想继续走,可是天色已晚。

风穴寺的古树也都发了新芽,三五好友一起去登山,一路上亦有挑不完的奇石,带回来拼拼凑凑,居然是一副很别致的画。这只是我去过的汝河和风穴寺,刚巧这也是汝瓷原材料的聚集之地,不知道料师在这里选料是怎样的沉迷。

拉坯,又称走泥,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素烧,这是百度的解释。我倾心的拉坯是一圈一线的轮转,心无旁骛,专注于当下的细腻与完美。树有年轮,叶有叶脉,瓷器也是在一圈一线的轮转中堆叠最沉静的时光,沉淀最安静的心事,凝结最明亮的记忆。

素烧,800-1000度,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小时候家里有老烟炕,冰封雪盖的冬天,烟炕通红的火光总是吸引许多的邻人驻足观望,陪爷爷去烟炕总能听他海阔天空地讲笑话,那是比围炉夜话更开心的去处。多希望我曾经守着的也是一个瓷窑,我不单可以静静地等待它的蜕变,还可以在把许多的美好幻想加入漫长的等待时光。

施釉。看似平白无奇的一桶黄泥,其实是料师精心调配过的天青釉,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明净,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赞誉,色泽素雅自然。看着施釉师傅游刃有余地操作,时间一晃而过,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也是一种享受。

修坯。一个工作台,七八人围着坐,两条修坯的流水线依次向下传递,精修细磨。家长里短淡淡地说着,一起追的电视剧淡淡地感慨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淡淡地聊着,时光在一点一滴溜走,所有的生活和烟火就和这些经过研磨、加工、烧制的泥土一起,或沉淀下来,或飘散而去,最终凝结成宁静的瓷器,留在生活最安静的角落里。

经过釉烧之后,精妙绝美的汝瓷就会呈现出最美的样子了。无论天青、天蓝、豆绿还是月白,每一件汝瓷都会述说静下来、歇歇脚的絮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我们不能一直像只陀螺永不停歇。寻一点汝瓷里的静时光,得一点尘世里的慢生活,一杯茶,一束花,一本书,一片阳光,每一天都值得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