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三:冰雪世界哈尔滨
离开深山老林,途径亚布力雪场,回归繁华热闹的都市。哈尔滨,这个欧亚大陆桥的明珠,中国著名的“冰城”,黑龙江之省会,集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于一身的中心城市,又是另一番迷人的景象。
入夜,正是哈尔滨观赏“冰雪大世界”的完美时刻。“冰雪大世界”最初是哈尔滨市为迎接千禧之年,创立于1999年的大型冰雪精品艺术节;及至2018年已举办为期十九届。提前在旅行网站订好门票,和闺蜜乘出租前往。当地的出租司机操着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热情洋溢、略带骄傲的为我们介绍着自己的家乡;车窗外,哈尔滨的街道和城市建筑透露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情。
终于抵达向往已久的“冰雪大世界”,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检票口,不禁对眼前赫然出现的奇幻景象所惊叹,这简直是一个宏大的童话世界、色彩斑斓的冰之王国。冰雕规模之宏大、造型之优美、雕工之精湛、灯光之梦幻、形态之多样、玩法之丰富,无不堪称一绝,正应了那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和闺蜜细心观赏着每一座精美的冰雕城堡,有中国风的古长城、形态逼真的天坛祈年殿、端庄肃穆的坐像菩萨,也有可爱的俄罗斯套娃、欧陆风情古堡……晶莹剔透的冰砖砌成高大的冰墙,其内彩灯不时变换着颜色,让整个冰雪大世界的夜晚,都变得美丽而充满魅惑。看到路边的小吃有点儿眼馋,于是买了草莓糖葫芦,毫不犹豫的一口咬下去,差点儿没把牙齿给崩掉,揉揉发酸的腮部,这才意识到一个总被我忽略的事实——哈尔滨冬夜的气温似乎比冰箱冷冻室还低几度,所有露天存放的食物都是冷冻后的效果,于是看起来鲜嫩可口的草莓,早已变成一串冰疙瘩!














在大型冰滑梯处多次排队过足了玩瘾,又拉着闺蜜钻进呆萌的企鹅世界。模拟南极的气温和地表环境,在不大的空间内,营造一座企鹅专属的温馨小窝。我们戴上无菌口罩,走进这座特制的玻璃屋;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可爱的小企鹅,完全被它们憨态可掬的形象所萌化。一只灵动的小企鹅,站在镜头最前面,一开始肃穆而立,身体一动不动,只有黑亮的小眼睛滴溜溜的不停转动,似乎警觉的观察着我们的动向;不一会儿,好像发现我们并无恶意,便开始扭动圆滚滚的身子,大摇大摆的四下走动,高兴时还伸展翅膀,给我一个惊艳的回眸,或美丽的背影。





畅快淋漓的玩到尽兴,方才恋恋不舍的告别“冰城”灯火迷离的夜晚。第二日,游赏哈尔滨繁华的都市风光。哈尔滨不仅以“冰城”著称,更有一个“教堂之城”的美誉。其中最闻名遐迩的当属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顶部高达53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建成时堪称远东地区第一大东正教教堂。教堂雄伟高大、气势恢宏,具有圆形的穹顶,远看像一颗“洋葱头”,具有浓郁的俄罗斯传统建筑风格。因历史悠久、别具特色,已成为哈尔滨的城市象征与标志,目前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


自大教堂向北偏西方向不远,是松花江畔的滨江铁路桥和游船码头。此时的松花江已是千里冰封,被皑皑白雪所覆盖。江畔沿岸的狭长公园,即是著名的斯大林公园,主路两侧种满两排高大挺拔的杨树,在晴朗的天空下,仿佛待首长检阅的士兵,英武而潇洒。




沿江畔公园向西南方向行至数百米,位于斯大林公园中段的弧形广场中央,屹立着一尊顶部铸有精致铜雕的石柱——哈尔滨防洪纪念塔。该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而建,由苏联著名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完成设计,代表了中俄两国深厚的友谊和历史渊源。

自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开始,东南方向正对的一条繁华街道,便是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最早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街道北起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00余米。全街建有70余栋欧式及仿欧式建筑,并汇集十余栋文艺复兴、巴洛克及近现代多种风格的市级保护建筑,堪称西洋建筑的艺术长廊,是哈尔滨市内西洋风情所在。中央大街街道宽阔平坦,铺满光滑的花岗岩方石块;历史悠久的俄式西餐厅鳞次栉比、济济一堂,也成为哈尔滨商业和贸易发展的缩影。
手执地道的哈尔滨烤红肠或一根马迭尔冰棍儿,在中央大街悠然漫步;或走进咖啡店点上一杯温热的咖啡,看窗外的阳光明媚、车水马龙;抑或是到中央书店翻看一本哈尔滨风物之书,去中央大街邮局挑选并邮寄一张精美的明信片,都可以让你亲密接触中央大街,深度感受哈尔滨的城市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