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查看话题 >从特殊(SEN)教育到普通教育
这里着重想说的对象是0-6岁孩子的父母,笔者通过几年对特殊需要儿童(Special Educatinal Need,简称SEN)家庭的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父母往往对普通的孩子抱有较高期待,对SEN孩子放低要求,所引出截然相反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对自己的影响十分大。
有多少父母在对待孩子认知发展的时候倍感焦虑,单看如今早教发展如火如荼就可见一斑,我问过一些父母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原因:
1. 工作繁忙,把早教班当成早托班,希望有人帮忙照看孩子;
2. 其他家长都送,这是一个普遍的情况,自己不送的话担心孩子跟不上学识发展;
3. 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早教班可以让他们学习社交技巧和基本的知识;
4. 老师比自己更专业,知道怎么从小教孩子规矩和知识,比放在家里好;
5. 从心中确认早教对孩子发展的好处,有目的地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送功能性强的早教班,希望赢在起跑线
于是,我们新一代的10后,他们上幼儿园的时间,普遍比他们的前辈们多了1-2年,有的甚至还是婴儿的时候已经开始上早教班。
0-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他们在这个年龄吸收的知识,养成的学习态度可以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这个理论对于SEN儿童更为重要,在香港,给0-6岁智力障碍的孩童所设计的早教班,是针对他们可预见的难以适应将来学习和社会生活能力的一种基础补充式的系统训练,简单来说,利用他们大脑吸收知识的最好的时机,来尽可能多且有目的地锻炼其学习能力,以至于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最好,适应未来的生活。
我们通常会鼓励父母与SEN孩子一起参与这种训练,一方面是因为这类孩子更需要成人的协助,另一方面父母可以透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学会如何在家居环境中教育孩子。
大部分SEN父母在接受了孩子确实有特殊需要之后,都会转化为另一种育儿思考:我的孩子有特殊需要,所以我需要更主动参与,对他的要求不可以太高,只要他有进步便是一种好的迹象,我只专注在他的进步和成长上,不用理会社会对普通孩子设立的要求。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常常看到,父母更偏向于看到SEN孩子的进步,并对这种进步做即时的反馈,比如说SEN孩子突然学会了爬行,突然学会了拍手,突然学会了左手交换物事去右手,这些对于普通孩子来讲是自然而然的大肌肉小肌肉发展行为,发生在SEN孩子身上,父母会格外开心,会立刻鼓掌表扬孩子,他们从心里觉得这是孩子巨大的进步。
而当这些父母面对另一个自己的孩子(智力正常),态度会非常不同,普通孩子在公众场合的违规言行会被放大,他们会被一次一次的进行社会化教育,他们会被委任更多的任务,甚至,他们会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有一次,一个SEN孩子的姐姐来陪同参加训练,这个姐姐和妹妹只相差2岁,4岁的姐姐一进门的时候会被教育要对老师打招呼,全程1小时的训练,这个孩子坐在旁边,母亲只要一注意到孩子有调皮的行为就会加以劝阻或制止,孩子想问话母亲全部用“妹妹正在上课,一会儿再回答你”来回答她,而全然没有留意这个姐姐看到妈妈鼓励SEN妹妹时失落的样子,也没有留意到姐姐乖乖坐着的时间完全没忽视了,母亲会下意识地认为“乖乖坐着”是4岁的姐姐应该有的行为,而不是应该表扬的行为。
4岁的小朋友还没有完全明白SEN兄弟姐妹与自己到底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眼里能看到的主要是父母对不同子女的不同态度,尤其是心里有个“为什么”,为什么那么简单的事,妈妈觉得她很好,我做很多事都很努力,妈妈却没有看到。
这是很多有SEN孩子的家庭需要留意的问题,SEN孩子有时因为天生的弱势也赢得了更多的保护和鼓励,在一个家庭里格外受人关注,而他们的兄弟姐妹在这样的衬托下通常都早熟。当SEN孩子的兄弟姐妹发现,争取父母的注意力并不能真正达到他们的目的,因为SEN孩子一直存在,他们的需要如何衬托都显得普通,他们转而发现只要变得跟父母一样照顾SEN兄弟姐妹,自己才会被重视被需要,于是他们过早地学会当一个照顾者。
这些家庭的父母忽视了一点,每个小孩,尤其是0-6岁的小孩,初来到这个世界接待自己的人类是父母,他们视父母为自己的唯一观众,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也有需要,父母是唯一可以满足他们的人,然而,父母做不到的时候,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些“有特殊需要的”父母,转身去满足这个家庭的需要。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奇迹男孩》中的那个姐姐,她真的是乖顺,充满爱意的好姐姐和好女儿,在弟弟对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努力说服他走出来,在自己生日的时候许愿希望满足妈妈的愿望,在妈妈为了弟弟而放弃和自己的二人时光时,她终于忍不住失落地摔了电视遥控器。所有人都把她的乖顺当成习以为常,然而她也是一个女儿,家里的一个孩子,她也有自己的成长需要,也希望占有一下下母亲的时间,这些孩子的努力和不恰当的成熟不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

说这么多,是想引出父母在教育SEN孩子和普通孩子时教育态度的比较,有些父母会认为,这对于普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没有什么启发性,不如,我们回到那个早教班。
跟上文陪伴一个SEN孩子的父母相比,有多少父母是会陪着自己的孩子去上课呢?有多少父母会询问老师今天教课的内容?有多少父母会回来跟孩子巩固一下上课的内容?有多少父母会关心孩子今天在课堂经历了什么?这些问题不是质问,只是请父母认真思考为什么要送娃去上早教?早教对于0-6岁的孩子确实重要,他们的脑袋瓜在这个年龄段吸收知识的速度,会快过以后人生的任意阶段,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会在这个年龄段有积极或消极的基础,然而无论是对知识的吸收还是学习态度的建立,都来源于模仿和学习自己最在意的人。如果缺位了父母的陪伴,这样的早教是否还有意义?
陪伴特殊需要孩子成长的父母十分熟悉孩子到了哪一个成长阶段,因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有他们都在旁鼓励,有目共睹,与孩子一起努力,由于“只看到孩子努力的样子和进步的时刻”,这些父母对孩子抱着积极的眼光,孩子的成长反而轻松而有趣。
对普通的孩子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开始尝试一下,也去练习观察自己孩子,去观察那些曾经觉得是他习以为常应该做到的行为,站在他的角度想想看,做到这个行为实际上要孩子付出怎样的努力,拿出来肯定他跟他讨论,他会明白这个行为在父母眼里的重要性而去强化;陪他一起探讨奇怪的问题,把他当作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朋友,他当然在很多方面不明白不理解,尤其是不能跟你这个已经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20、30多年的人相比,所以要容许他去犯错提问,再加以调节和回答,帮他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环境。
早教班不是一个必须,但父母不缺席的早教是必需的。
孩子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前提是他首先得喜欢学习这件事。在0-6岁的这个年纪,孩子对自我发展(自我信念,对世界的探索,学习的态度)的追求,在于父母的用心程度和诚恳的态度,分享点时间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点看到孩子“也在努力”“在不断进步”的行为,孩子每一次回头看到自己的父母是真诚的“欢迎你来到这个世界,欢迎你成为我的孩子”的眼光,他会越来越喜欢这个世界的,也愿意开心地好奇地去探索这个世界,积累他的知识。
愿你们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长,笔芯。